热烈祝贺山林子先生《新编道德经》2019年出版发行!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林子先生最新创作的自然道德智慧教育诗集《道德智慧教育书》已与读者见面!山林子先生最新修订增补《新编三字经 新编弟子规》英文版在海外出版发行! 山林子天地人自然智慧系列译著丛书之三《慧商》英文版在海外出版发行!山林子先生2019年推出自然道德智慧诗新作《雷锋赞歌唱不完》!祝贺山林子自然道德智慧教育网开播!自然道德智慧教育就是力量,时代呼唤自然道德智慧教育!山林子先生创作自然道德智慧教育诗《自然道德智慧教育四句铭》! 道德智慧就是力量,时代呼唤道德智慧教育。祝贺山林子先生修订增补《新编弟子规》。祝贺山林子先生修订增补《新编三字经》。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林子先生创作的三部自然智慧诗集《国魂颂》、《雷锋精神颂》、《慧商》已与读者见面。这是山林子先生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新年礼物。慧商就是力量,人类呼唤自然智慧慧商教育!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2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在继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雷锋精神》、《时代呼唤好人精神》、《你是谁》、《雷锋告诉我》和《永恒燃烧的正能量》发表之后,于2015年3月1日,又推出新作《雷锋是什么》。为配合当前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创作的自然智慧长诗《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由北京华夏出版社于2014年5月在京出版发行。为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五十一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在继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雷锋精神》、《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时代呼唤好人精神》、《你是谁》、《雷锋告诉我》发表之后,于2014年3月1日,又隆重推出新作《永恒燃烧的正能量》。山林子先生2013年3月1日推出新作自然智慧诗《雷锋告诉我》.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时代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人们的整体心身素质,建设同富裕、同幸福、同祥和的天地人间共同的美好理想、美丽家园。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在继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雷锋精神》、《时代呼唤好人精神》和《你是谁》发表之后,于2013年3月1日,又推出新作《雷锋告诉我》。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人们的整体心身素质,在纪念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在继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雷锋精神》和《时代呼唤好人精神》发表之后,于2012年3月1日,又推出新作自然智慧诗致传承雷锋精神的人——《你是谁》。山林子先生于2011年3月1日推出新作自然智慧诗《时代呼唤好人精神》,献给传承雷锋精神的人们。做好人,做真正的人!山林子先生于2010年5月14日首次提出为人之道六种精神!2010年5月14日,在纪念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志逝世46周年之际,山林子先生编著的《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在北京出版发行!2010年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由中国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系列丛书《智慧海》第一辑(12本)及音像制品,在北京出版发行。并在成都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与广大读者见面,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为此也在烟台举行了首届大学生读书节暨《时代呼唤雷锋精神》《智慧海》走进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启动仪式。在2010年3月5日雷锋日到来之际,山林子先生编著的《时代呼唤雷锋精神》一书走进上海启动仪式,雷锋战友乔安山、原雷锋班第22人任班长吴锡有,参加了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举办的140所学校参加的启动仪式。在2010年3月5日雷锋日到来之际,山林子先生编著的《时代呼唤雷锋精神》走进上海启动仪式.在10月13日中国少先队建队60周年到来之际,山林子先生编著的《时代呼唤雷锋精神》一书走进南京市团市委、南京市教育局庆祝中国少先队建队60周年
首页      网站导航      山林子智慧书      昆仑山企业文化智慧学      昆仑山商务智慧学      山林子智慧养生书院
  昆仑山网站 > 山林子会友室 >
 雷锋精神汇萃 

雷锋精神汇萃

《全国首部雷锋精神理论研究专著今日首发》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6周年。全国首部论述雷锋精神的理论文集《雷锋精神论》于今日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共青团沈阳市委与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筹划编写,旨在为新时期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生动实践提供科学思路和理论支撑。

该文集整合了近年来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会员的研究成果,及辽宁省委党校、辽宁省社科院等单位有关专家学者文章。理论文集从雷锋精神的源起与发展、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多维视角、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弘扬与践行等三大方面,详细精辟阐述雷锋精神的源起、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时代意义和发展进程,并深刻剖析了雷锋精神与青少年思想教育、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关系。

共青团沈阳市委员会负责人表示,《雷锋精神论》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用全新的视角,多方位,多层面深刻地阐述了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用现代的表达方式揭示雷锋精神的内涵,便于当代青少年及至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研究的理论文集。

《抚顺雷锋纪念馆1.8万余条观众留言抒发时代心语》

  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发表46周年之际,《心语——抚顺雷锋纪念馆观众留言集锦》一书5日与读者见面。书中收录的879条共5万字留言,是从馆藏的18906条留言中精选的。透过油墨的芬芳,人们能感受到:尽管岁月变化,但雷锋的价值永恒,人们学习雷锋的脚步一刻未停。

  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张淑芬介绍说,这些留言来自各行各业的参观者,既有小学一年级的稚童,也有年过古稀的老人;既有抚顺本市的民众,也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既有实地参观后的心得,也有在雷锋纪念馆网站上的留言。

  翻阅这本书,富有时代特征的话语扑面而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观众在留言中最多表达的是对雷锋的敬意,是对党的忠心。改革开放之后,许多参观者更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署名“长春工程学院学生”的一条留言写道:“雷锋,一个中华民族无需炒作的明星,新时代中老年人的美好回忆,中年人的偶像,年轻人的向往,他才应该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时尚。”

  署名“北师大李阴”的留言写道:“雷锋让我们反思这个时代,也反思我们自己。时代呼唤雷锋,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对他的敬佩更应该变成每一个人的行动准则,为人的基础。”

  北京市第35中高一四班全体师生留言:“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雷锋,今天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走完雷锋的路。”

  记者注意到,在这本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外国友人的心语。美国世界领养协会人士参观后留言:“事实上我们确实需要这样一位慷慨大方的人来超越自己,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向雷锋学习,照顾孤寡老人、孤儿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署名“齐迈可”的一位外宾用英文写道:“多遗憾!雷锋看不到今天的中国!”

  坐落于辽宁省抚顺市的雷锋纪念馆于1965年8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44年来已累计接待观众5700万人次,其中包括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2万多人,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杰出人物纪念馆之一。


《雷锋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3月5日,都是“学雷锋”的日子。在渝全国政协委员刘江龙,选择了在3月4日提交提案,建议申报“雷锋精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年轻人不知雷锋是谁

刘江龙介绍,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雷锋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大力宣传和发扬。历史进程中,也涌现了很多“雷锋式”的英雄人物。“但是,在社会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雷锋却被人们日渐忽略。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雷锋是谁。”

刘江龙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雷锋已经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自觉自愿行为,退化成充满形式的纪念行为。”刘江龙说。

有个例子让刘江龙啼笑皆非:某年3月5日,某地多个团体为“学习雷锋”,将当地一位高龄老人5次送进澡堂洗澡。

出于对“雷锋精神”可能消亡的隐忧,促使刘江龙提出申报“雷锋精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

泰国政府号召学雷锋

“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雷锋在中国是‘3月来了4月走’。但是,‘雷锋精神’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正在发挥影响。”刘江龙说。

  他讲了几个小故事:

  在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大厅中悬挂着5幅人物肖像,雷锋肖像也在其中。西点军校的学生守则上,印有雷锋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在泰国,政府曾专门印发了《雷锋》小册子,号召国民学习雷锋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雷锋精神’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风气。”


避免“雷锋精神”消亡

如今确实有这样一种说法:“雷锋精神,三月里来,四月里走。”大抵,这是雷锋精神逐渐淡出社会视野的某种表征——或者说,雷锋精神的存在,目前多停留在形式主义的说教和行动中。

正如刘江龙委员所言,“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雷锋是谁。”前不久,也曾有媒体报道称:“某城市中,近六成学生不知雷锋是何许人。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雷锋是红军战士,还有的竟说雷锋是工作认真的售货员。”

雷锋精神,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提炼凝结出的融汇着传统元素和民族品质的一种精神,当然值得传承下去。但不能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时代背景的转换之下,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雷锋是谁,其实也并不值得过分担忧。不知雷锋≠缺乏雷锋精神,这个不等式应是成立的,申遗毫无必要。

到底是遗忘了雷锋精神?是孩子们,还是成人社会。 “为雷锋精神申遗”心态的背后隐喻着一种深深的傲慢与偏见。

雷锋精神是什么?热情宽容,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切入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尽管青少年群体对雷锋本人缺乏基本的认知,但却无形中时时刻刻在弘扬着雷锋精神。不用引用资料和数据,随便走到城市里看一看,那公园里拣垃圾的小小身影,那马路上制止大人闯红灯的认真执着,公共汽车上面对小偷行窃那一声声稚嫩的呼喊……都是有力的证明。

这些天天把雷锋精神挂在嘴边和笔头上的成年人,又在干什么?

不知道雷锋名字的孩子,身上从来不缺乏“雷锋精神”;而在雷锋事迹感召下成长起来的成年人,却在日益遗忘着雷锋精神。我们抽完烟随地乱扔烟头,是孩子们在背后拣起来;我们无视交通规则,被孩子们批评得脸红尴尬;我们面对社会丑恶保持着异样的冷漠和麻木,孩子们却挺身而出正义斥贼。我们做不到的,孩子们做到了;我们想不到的,孩子们也去做了——到底是谁在遗忘雷锋?

雷锋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我们需要传承的是,雷锋身上所蕴涵的宝贵精神。成人世界对于雷锋精神的无意识舍弃和排斥,比青少年不知道雷锋名字更令人反思和警惕。

有人说:“雷锋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在他的面前没有大是大非的沉重感,没有轰轰烈烈的‘神话’!有的是一个民族对日常生活的责任感。

评论:雷锋,仍然在感动中国

  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4周年。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雷锋的故事可能显得有些遥远、陌生。有人担心,44年了,在许多新的“感动中国人物”涌现出来之后,雷锋,他如今还能感动中国吗?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雷锋当年所做的事,44年来已被不断重复。如“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雨夜护送带小孩的大嫂回家,多次为灾区捐款捐物,背着战友资助其贫困的家庭,长期勤奋工作,十分节俭,最后因公殉职,等等。相比之下,近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则离我们更近,更容易让现在的人感动。如倾其所有长期资助大批贫困学生的深圳歌手丛飞、无微不至关怀艾滋病人的好医生桂希恩、无怨无悔为6位乡亲养老送终的林秀贞、艰苦卓绝的大凉山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然而,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另一个事实:44年来感动中国的新人物,几乎都与雷锋精神有关。朱伯儒人称“八十年代新雷锋”;赵春娥被叫做“活雷锋”;徐虎被称为“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人们说独臂英雄丁晓兵“如当年的雷锋一样感人”;王顺友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舍己救人牺牲的大学生李春华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生命有限,我要向雷锋学习”……

  学习雷锋好榜样,千万个雷锋在成长!44年来的无数英雄模范,在他们感动中国之前,已经先受到了雷锋的感动。

  在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书房里,摆放着《像雷锋那样做人》和《雷锋辞典》。他因自己与雷锋并称为“优秀共产党人”而无比自豪!在非洲国家尼日利亚,著名华商胡介国因为资助该国建成了历史上最美丽的学校而被授予“酋长”头衔。胡介国说:“学习雷锋助人为乐,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思想。”

  44年来,雷锋,成为“好人”“无私奉献的人”的象征。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不可磨灭,不可替代。

  年年纪念“3月5日”,就是为了把雷锋精神一讲再讲,一直讲下去。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将永远感动中国。弘扬雷锋精神,“感动中国人物”就会层出不穷。


今天,社会更需要雷锋精神

  雷锋,一个曾经让许多人感动、许多人热血沸腾、许多人默默学习的名字,不知从何时起,变得渐行渐远了。

  于是,有人觉得,雷锋精神已经不再是时代的需要,不再是社会推崇的精神力量。

  果真如此吗?今天的社会,果真不再需要雷锋精神了吗?

  这种是一种不了解社会现状的表现,是一种不了解雷锋精神真谛的表现。其实,在今天,雷锋精神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

  首先,雷锋精神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好注释。如果说“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行为高度概括的话,雷锋所做的一切,可以说就是对“八荣八耻”的直接注释,它告诉我们,只要这样去想、这样去做,就是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雷锋精神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完全呼应、完全匹配的,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必须的。

  第二,雷锋精神是社会正在崇尚的精神。今天,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和谐的关系。雷锋所做的一切,正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当今社会最缺少的。帮人送东西、帮助迷路的孩子,帮助遇到困难的群众,扶老人过马路等,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能温暖被帮助人的心。今天,社会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有许多需要用爱心去完成的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像雷锋那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来,去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那么,我们的社会能不和谐吗?

第三,雷锋精神没有失去时代特征。有人认为,雷锋是一个文化不高、没有专长的人,如果雷锋生活在今天,转业后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下岗职工。如果下岗了,他还会去做好事吗?因此,雷锋精神不再具有时代特征,社会也不应该再提倡雷锋精神了。这种观点,完全是对雷锋及雷锋精神的曲解。我们说,与今天的要求相比,雷锋在文化知识、专业特长方面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但是不要忘了,雷锋是一个没有上过学的穷孩子,他的文化完全是通过自学所获得的。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能够通过自学掌握那么多知识,如果他生活在今天,有什么技术他学不会,有什么学校他又考不上呢?有这样的精神的人,难道学习对他来说是难事吗?更重要的,雷锋讲求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他如果生活在今天,即使是下岗,我想,他也不会放弃帮助别人,而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在任何社会背景、社会体制下,都会成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

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并肩

  雷锋精神早已成为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整个时代所拥有的精神财富,它没有变成一个过时的道德符号,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人们不断地将时代精神的崭新内涵予以灌注

  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并肩

  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5周年,人们纪念这个日子本身就说明,经过45年的风风雨雨,雷锋依然活在我们心中。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从来都没有忘却雷锋,没有忘却雷锋精神,这说明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雷锋精神已深入人们的心中,渗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中,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雷锋精神依然与时代并肩并将继续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雷锋精神是与历史上最先进的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相一致的。共产主义道德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的、文明的和有价值的道德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具有永恒的普遍价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们应该为高尚的事业而生活,人生的目的就在其所从事的事业中,他说,“真正高宏之人,必能造福人类”。马克思也认为青年应该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共产主义道德超越了历史上一切道德的阶级局限性,比以往的和现存的其他阶级的道德更先进、更崇高,一切热爱真理、富于正义感的人必然心向往之。雷锋精神就是对共产主义道德的生动诠释和体现,其强大生命力体现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强大生命力。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升华。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克己奉公、舍己为人、勤劳俭朴、不畏艰难等从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美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曾经长期为中国人民所憧憬。孔子说要“博施于人,而能济众”,墨子说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国历史上从来不乏为民请命和为民忧劳的人,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为人们千秋传颂。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资源。

  雷锋精神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雷锋精神没有变成一个过时的道德符号,就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人们不断地将时代精神的崭新内涵予以灌注。时代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精神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学习雷锋精神,并不是在重复一种历史记忆,默念一种抽象的符号,而是在新的历史时代中,结合时代的特征,弘扬雷锋精神、活化雷锋精神、光大雷锋精神。所以,雷锋精神在今天早已超越了雷锋个人的思想行为的范畴,成为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整个时代所拥有的精神财富。我们学习雷锋精神,绝非仅仅停留在口述历史的层面来思念已经逝去的雷锋,而是要有见诸现实的行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新雷锋。这就使得雷锋永远都与时代同步,与我们同行。

  雷锋精神的魅力就在于平凡之中透显着伟大。因为平凡,所以才可信,才生活化,才能够扎根于生活之中,才能够对人们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或亲和力,才会使每一个人切实地感受到:做一个好人,过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其实很容易。因为透显着伟大,所以平凡的生活就不能满足于琐碎的、停留于生命本能冲动的层面,而必须寻求提升、寻求超越,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活着,而且必须追求更好地活着。平凡中透显出伟大,实际上就是在阐述着这样一种生命的流程,从实然的层面提升到应然的层面。这样一种生命流程就是现实生活的节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现实生活的基点上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雷锋精神其实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雷锋。在“感动中国”的人物身上,在道德楷模身上,在抗冰抢险的军民身上,在清洁工的身上,在售货员的身上,在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身上……在你身上,在我身上,都会发现雷锋精神的闪光。

  雷锋精神的活力是在实践斗争中获得的。一种思想或精神的活力,并非是靠夸大的宣传或强硬的灌输得到的。经过实践斗争的锻炼和考验是精神成长的宝贵经验,这里所说的精神成长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精神或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雷锋精神能够始终与时代并肩也是在不断的实践斗争中实现的。我们知道,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一些怀疑雷锋精神、诋毁雷锋精神的言论和思想。特别是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初期,有人提出雷锋精神过时了,雷锋精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等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情况下,有人对学习雷锋精神的必要性也存有疑窦。但是,这些挑战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削弱雷锋精神,反而增强了雷锋精神的适应性,使更多的人自觉地认识到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如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体现雷锋精神的市场经济,只能加快它的无序化进程,而这种无序化进程的恶果就是损人利己、坑害消费者的行为都转嫁到社会民众身上。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增强个人选择的自由度,但是人总是要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他人打交道,任何个人选择都不能发展为一种主观意志的放纵,否则个性的解放就变成了任性的泛滥,对自己无益、对社会有害。发扬雷锋精神可以极大地增强社会凝聚力,这对于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任何人都可以体会得到的。

  我们纪念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并非只在每年的3月5日,动员大家走出家门,走上街头,做几件惠民益众的好事,然后又把雷锋和雷锋精神尘封一年,年年一个轮回,而是旨在使人们在更深层次把握和理解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从社会层面来说,我们发扬雷锋精神是在担当重要的历史使命——弘扬共产主义道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发扬时代精神;从个人的层面来讲,我们发扬雷锋精神就是提升人生境界,体验人生幸福,体味生命的真谛。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并肩。

让雷锋精神永驻人间


  每到学习雷锋纪念日(3月5日)前后,人们都在思考和谈论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学雷锋?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到底应该怎样学雷锋?

  雷锋(1940-1962)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名正兴。湖南望城人。

  学习雷锋,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来的,并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也为学习雷锋题了词;而江泽民同志也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作了题词。在我党三代领导人的倡导和号召下,全国学习雷锋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学雷锋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好。例如,有的地方把学习雷锋简单化,仅限于在学雷锋纪念日期间集中做好事。出现了每到学雷锋纪念日前后,人们涌到敬老院、社区和大街上集中做好事的现象。所以有人说,"雷锋同志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有些人挂着雷锋的招牌赚钱,如他们把雷锋头像印在"六合彩"和其它商品上做广告。还有人竟把雷锋和鲁迅的塑像一起扔进了废品仓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学雷锋活动,必须与时俱进,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歪曲和亵渎雷锋精神。我们要认真总结新时期以来学习雷锋的经验教训,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学雷锋的新形式。只有这样,学习雷锋的活动才能坚持长久。以下是近十多年来学习雷锋活动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在今后学习活动中借鉴。

  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学雷锋活动。这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共青团组织在1993年创建的一项学习雷锋的活动,它的规模较大、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组织也比较严密,已经进行了注册。他们组织的一些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不但吸引了国内广大青年而且也吸引了国外志愿者的参与,在这些活动中涌现了一批以徐本禹为代表的雷锋式先进模范人物。

  二,产业工人开展的岗位学雷锋活动。这是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开展的一项学习雷锋的活动。它主要是根据产业工人的不同岗位,大力开展技术练兵活动,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素质,促进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人的整体素质。这项活动的内容虽然不是太多,但是它符合产业工人坚守岗位学雷锋的特点。

  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学雷锋活动。其一是"一日捐"活动,即每人每年拿出一天的工资捐献给困难群众。其二是"结对帮扶"活动,即每个部门和单位与特困村、特困户结成对子,投入技术、资金帮助他们解困。其三是"义务巡逻"活动,即每个部门和单位轮流参加夜间巡逻活动,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秩序,确保一方平安。

  四,离退休人员的学雷锋活动。这项活动主要是充分发挥社区离退休人员的余热,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如义务巡逻、帮教失足青年、调解家庭矛盾、维护环境卫生、宣传科普知识和活跃社区文化等。

  五,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学雷锋活动。主要是指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类专家技术人员,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向广大农民普及科学养殖、种植知识,为他们义务治病,为他们提供资金帮助办学和资助公益事业等活动。

  六,少先队的学雷锋活动。这是小学开展的一项学雷锋活动,主要是通过主题日活动启发少年儿童学雷锋、做好事,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

  七,外国人的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迄今为止,已经走进了世界3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也在开展学雷锋活动。同时还有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后,受到雷锋精神的感染也在开展学雷锋活动,如加拿大籍男子丹尼,在我国坚持六年学雷锋,被人们誉为"洋雷锋"。

雷锋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有40多年了,但是我们仍然觉得他还活着,人们呼唤雷锋精神,社会需要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必须理直气壮,决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雷锋精神体现着助人为乐、团结和睦的中华民族精神,永不过时。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要让雷锋精神永驻人间!
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并肩

  雷锋精神早已成为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整个时代所拥有的精神财富,它没有变成一个过时的道德符号,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人们不断地将时代精神的崭新内涵予以灌注

  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并肩

  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5周年,人们纪念这个日子本身就说明,经过45年的风风雨雨,雷锋依然活在我们心中。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从来都没有忘却雷锋,没有忘却雷锋精神,这说明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雷锋精神已深入人们的心中,渗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中,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雷锋精神依然与时代并肩并将继续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雷锋精神是与历史上最先进的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相一致的。共产主义道德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的、文明的和有价值的道德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具有永恒的普遍价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们应该为高尚的事业而生活,人生的目的就在其所从事的事业中,他说,“真正高宏之人,必能造福人类”。马克思也认为青年应该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共产主义道德超越了历史上一切道德的阶级局限性,比以往的和现存的其他阶级的道德更先进、更崇高,一切热爱真理、富于正义感的人必然心向往之。雷锋精神就是对共产主义道德的生动诠释和体现,其强大生命力体现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强大生命力。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升华。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克己奉公、舍己为人、勤劳俭朴、不畏艰难等从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美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曾经长期为中国人民所憧憬。孔子说要“博施于人,而能济众”,墨子说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国历史上从来不乏为民请命和为民忧劳的人,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为人们千秋传颂。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资源。

  雷锋精神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雷锋精神没有变成一个过时的道德符号,就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人们不断地将时代精神的崭新内涵予以灌注。时代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精神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学习雷锋精神,并不是在重复一种历史记忆,默念一种抽象的符号,而是在新的历史时代中,结合时代的特征,弘扬雷锋精神、活化雷锋精神、光大雷锋精神。所以,雷锋精神在今天早已超越了雷锋个人的思想行为的范畴,成为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整个时代所拥有的精神财富。我们学习雷锋精神,绝非仅仅停留在口述历史的层面来思念已经逝去的雷锋,而是要有见诸现实的行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新雷锋。这就使得雷锋永远都与时代同步,与我们同行。

  雷锋精神的魅力就在于平凡之中透显着伟大。因为平凡,所以才可信,才生活化,才能够扎根于生活之中,才能够对人们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或亲和力,才会使每一个人切实地感受到:做一个好人,过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其实很容易。因为透显着伟大,所以平凡的生活就不能满足于琐碎的、停留于生命本能冲动的层面,而必须寻求提升、寻求超越,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活着,而且必须追求更好地活着。平凡中透显出伟大,实际上就是在阐述着这样一种生命的流程,从实然的层面提升到应然的层面。这样一种生命流程就是现实生活的节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现实生活的基点上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雷锋精神其实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雷锋。在“感动中国”的人物身上,在道德楷模身上,在抗冰抢险的军民身上,在清洁工的身上,在售货员的身上,在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身上……在你身上,在我身上,都会发现雷锋精神的闪光。

  雷锋精神的活力是在实践斗争中获得的。一种思想或精神的活力,并非是靠夸大的宣传或强硬的灌输得到的。经过实践斗争的锻炼和考验是精神成长的宝贵经验,这里所说的精神成长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精神或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雷锋精神能够始终与时代并肩也是在不断的实践斗争中实现的。我们知道,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一些怀疑雷锋精神、诋毁雷锋精神的言论和思想。特别是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初期,有人提出雷锋精神过时了,雷锋精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等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情况下,有人对学习雷锋精神的必要性也存有疑窦。但是,这些挑战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削弱雷锋精神,反而增强了雷锋精神的适应性,使更多的人自觉地认识到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如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体现雷锋精神的市场经济,只能加快它的无序化进程,而这种无序化进程的恶果就是损人利己、坑害消费者的行为都转嫁到社会民众身上。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增强个人选择的自由度,但是人总是要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他人打交道,任何个人选择都不能发展为一种主观意志的放纵,否则个性的解放就变成了任性的泛滥,对自己无益、对社会有害。发扬雷锋精神可以极大地增强社会凝聚力,这对于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任何人都可以体会得到的。

  我们纪念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并非只在每年的3月5日,动员大家走出家门,走上街头,做几件惠民益众的好事,然后又把雷锋和雷锋精神尘封一年,年年一个轮回,而是旨在使人们在更深层次把握和理解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从社会层面来说,我们发扬雷锋精神是在担当重要的历史使命——弘扬共产主义道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发扬时代精神;从个人的层面来讲,我们发扬雷锋精神就是提升人生境界,体验人生幸福,体味生命的真谛。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并肩。


雷锋精神常青

  雷锋,虽然离开我们40多年了,但是那张永含温情的笑脸、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深深留在人们的心中。

  雷锋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用充满爱心的行动铸造的精神确是人类最高的追求,是人们心灵中永远熠熠闪光的金子,时时指引着我们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
纯正的品质。雷锋精神是伟大的,因为它蕴含着人类最无私最纯粹的爱;雷锋精神又是平凡的,因为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它都可以发扬光大。雷锋精神是一座巍巍的丰碑,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无数的活雷锋又涌现在我们中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人曾认为,雷锋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言下之意,似乎雷锋精神只是一个过时的道德标杆。然而现实之中,那些“感动中国”的人们,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人们,那些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人们,孔繁森、牛玉儒等改革开放时代涌现的模范人物,他们虽不是“雷锋”,但谁能否认他们是雷锋精神最好的继承者和阐释者?雷锋精神既承接着我们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又彰显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从“兼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诉求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无不隐含着雷锋精神的实质。

  雷锋精神成为人们的追求,更反映在活生生的现实社会里,在今年初这场抗击冰雪灾害的斗争中,我们更加感受到了雷锋精神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

  当前,在举国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候,我们坚信雷锋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常青。

留住雷锋,社会需要雷锋精神

  三月曾经是“学习雷锋月”,以后渐渐淡去了,演变为3.5日“学习雷锋日”。在这一天,街头红旗招展。百姓有脸盆破了的,收音机不响的,自行车出了毛病的......总会在街头找到热情的学雷锋年轻人,为他们义务修修补补。尽管“雷锋同志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一年就这么一次感受“春天般温暖”,毕竟还让人感到雷锋还
活在人们心中;尽管学雷锋日,一年就这么一天热闹,尽管街头插的彩旗日渐其少,以至近年“偃旗息鼓”,毕竟人们还能看到学雷锋的身影,雷锋还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生活在一个小县城,每年三月五日也是少不了要到街头看看学雷锋的热闹。不想,原本惯常街头学雷锋的地段,今天再没有学雷锋、无偿修理服务的学雷锋人。是雷锋已经被人们遗忘,还是“公仆”们已经把雷锋看做是个落伍人物?按照惯例,每年都是由官场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学雷锋活动的。今年,他们是否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不需要再学雷锋了?

  学习雷锋是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来的,并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难道毛泽东思想就涵盖不了学习雷锋精神?在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也为学习雷锋题了词,“谁想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当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雷锋精神应该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雷锋精神体现着助人为乐、团结和睦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应该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过去学雷锋过程中,我们应该检讨的是,如何才是真正学习雷锋。把学习雷锋简单化,每到学雷锋纪念日前后,就涌到敬老院、社区和大街上集中做好事,那不是学雷锋精神的实质。学雷锋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把学雷锋搞成运动,如同我们搞过的许多品德教育活动,比如“五讲四美”等等。运动,就避免不了一阵风,避免了形式主义,热闹有余,扎实不足。运动式的学习雷锋,就难免有一种强制性,难免有口头上的表面文章,看起来思想觉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是一种虚假。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阵风就可以一举成功、一劳永逸的。精神建设从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熏陶,是社会主流阶层的无言示范,是每一个时期人们所共仰的英雄模范人格的久远影响。

  无庸置疑,雷锋已经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雷锋精神已深入人心。人们赞美雷锋精神,社会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可以不在3.5日上街学雷锋,但绝不可以抛弃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永驻神州人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民族精神。

  留住雷锋!


今天,我们怎样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这个名字,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他所代表的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精神,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这个追求功利、物欲之风盛行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再把“雷锋精神”、“学习雷锋”挂在嘴边,甚至有报道说,大部分小学生已经不识雷锋,只知周杰伦、刘德华等明星。  

  不可否认,雷锋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确实起到了激发斗志和统一思想的作用。正如新闻传播学者陈力丹所说:由于那时中国是封闭的,在没有信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典型报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正因为雷锋是一个偶像,那么在这个偶像纷纷走下神坛的时代,雷锋精神自然就不再具备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不再需要雷锋精神了呢?显然不是。在笔者看来,雷锋身上所体现出的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精神,恰恰是当前个人生活与思想多元化的时代所需要的。雷锋精神的存在,不仅能起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矫正社会不良风气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雷锋精神仍然是时代的需要,中华民族的需要。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学习雷锋,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呢?

  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走出形式主义的窠臼。2007年3月有报道说,“学雷锋日”当天,重庆市渝中区红叶敬老院工作人员清早刚打扫干净的栏杆、窗户,被八批学雷锋的志愿者擦了一遍又一遍。为接待这些“雷锋”,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忙得团团转。可见,学习雷锋活动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形式化、表面化,雷锋精神的内涵却被人们忽视了。老百姓说:“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就是群众对形式主义学雷锋、走过场的不满。要让雷锋精神真正成为时代的精神追求,首先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的“学雷锋”。

  其次,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学雷锋”也要紧随时代潮流、创新学习形式,把雷锋精神同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它成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追求。2008年初南方遭遇罕见的冰雪灾害中,许多城市的市民自觉行动起来,为受困人员送水、送食品、送医送药,让出行不便的陌生人免费搭车等,正是雷锋精神的生动再现。献血车旁的义务献血者,社区里的志愿者和义工,贫困地区的支教青年……他们体现的都是雷锋精神。 

  我们不必担心雷锋精神已经远去,事实上它已经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并将永远传承下去。无论何时、何地,如果需要,你、我、他,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雷锋”。

让雷锋精神永驻大学校园

  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从具体中感受现实,从传统中审视未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寻找思想教育的资源,培育德育资源成为重要课题。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雷锋精神经久不衰,雷锋精神的时代气息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沈阳建筑大学不断探索切合实际的载体,精心设计校园德育文化,把雷锋精神融入校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学校面向地方经济和国家建设行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要雷锋那种勤奋学习的钉子精神、艰苦奋斗的傻子精神、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和爱党、爱人民的高尚境界和追求。为此,学校一贯坚持用雷锋精神培养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学校明确提出把学习雷锋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条主线,引导大学生与雷锋同行,与时代同步。

  2004年,学校请进“雷锋班历任班长的退役车”、为雷锋铸铜像,建成了辽宁省第一个大学生学习雷锋基地──“雷锋庭院”,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新高潮。2005年3月,学校隆重开展了“纪念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43周年”活动,邀请到“雷锋班”21任历任班长中的17位参加。同学们与雷锋班的老班长们共同向全国大学生发出了“我与雷锋同行,我与时代同步”的倡议书,号召全国大学生以雷锋为榜样,做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承者。每年的8月15日,是雷锋逝世纪念日,沈阳建筑大学的师生会自发地来到雷锋庭院,在雷锋铜像前,向雷锋敬献鲜花。大家说,在学雷锋的活动中,找到了做事的参考、做人的参照,使我们青年学子更加知荣明耻。

  胡锦涛总书记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我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沈阳建筑大学结合弘扬雷锋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深入人心,提高了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中,学校也以学习雷锋的高尚道德情操为先导,引导师生像雷锋那样对同志、对同学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做社会主义社会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改革开放以来,雷锋精神也面对各种思潮的挑战。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靠金钱振奋不了民族精神,靠个人主义凝聚不了党心民心,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是有千千万万个像雷锋那样与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脊梁”。虽然我们对雷锋精神不陌生,但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沈阳建筑大学在学习雷锋活动中,做到了七个坚持,从而建立起了学习雷锋的长效机制。

  坚持把学习雷锋活动与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邀请历任雷锋班班长到学生中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与学生一起探讨人生,展望未来,引导学生学习雷锋那种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建设事业的精神,让广大学生理解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坚持把学习雷锋活动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学习雷锋事迹,举行形势报告会,参观改革建设成就展,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等形式,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报国本领的具体行动。

  坚持把学雷锋活动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学校通过开展以分析现象、制定措施、树立典型和引导学风为主题的学风建设教育活动,制定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树立了一批学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的集体典型,评选出一批“校园学雷锋、学习当先锋”的先进个人,引导学生向雷锋那样发扬“钉子”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坚持把学雷锋活动与学生道德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实施文明大学生证书制度,开展文明行为集中教育、“文明公寓”、“文明宿舍”建设等活动,引导学生向雷锋那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品质,讲文明、讲秩序、讲道德,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坚持把学雷锋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校先后成立了三届雷锋班,以此作为大学生学雷锋的旗帜。同时,各学院各种体现学雷锋精神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学雷锋小组、学雷锋小分队及其他学雷锋社团也活跃在校园内外,受到了社会好评。

  坚持把学雷锋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学校团委和各学院团委、团支部,分别结合学习雷锋、宣传雷锋,开展了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团委组织开展的学雷锋主题报告会、讨论会,以“我身边的雷锋”为主题开展的学雷锋征文,以“感动建大”为主题的学雷锋演讲活动,都使同学们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坚持把学雷锋活动与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教育结合起来。在新生入学后,分期分批组织新生参观“雷锋班长开过的车”和“雷锋庭院”,感受雷锋精神。并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团会的形式,畅谈“雷锋精神与大学生”,让雷锋精神成为指导大学生成才的精神力量,帮助新生确立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毕业生中举行“毕业生如何弘扬雷锋精神”讨论会,在雷锋庭院举行雷锋班宣誓活动,号召毕业生向雷锋那样勇于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是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对于大学来说,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追求完美的人生,得到精神的充实和内心的快乐。大学不仅要把雷锋当作先进典型,还要让雷锋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在校园扎根。大学生要像雷锋那样,刻苦学习理论,学技术,学知识;像雷锋同志那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憎分明;做到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调查:77.8%的人以雷锋为榜样 学他不在三月五

  77.8%的人把雷锋当做榜样,但“每年突击学一次雷锋”也让 57.3%的人觉得易流于形式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之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到现在已经45个年头了。

  “那时候,全国人民都争着学雷锋。你家所有需要补的锅、该磨的刀、该修的鞋,甭管是什么,只要拿出来,在这一天里全部都能修好。”站在3月的北京街头,70岁的车老师发现,再想找到当年的“雷锋”们,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过去有个说法叫“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批评的是一些人仅仅是在学雷锋日当天做件好事应应景,不能持之以恒。现在这个说法倒是没有了,因为这些年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学雷锋”的事了。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新浪网新闻中心实施的最新民调(3776人参与)显示,22.6%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3月5日是学雷锋日”,39.1%的人“经人提醒才想起来”,只有28.3%的人还一直惦记着这个日子。

  “学雷锋做好事”渐行渐远?

  80.6%的人在今年的学雷锋日里并没什么特殊的打算

  3月5日这天,“扎堆做好事”已经成为学雷锋日的主要特征。每年进入3月,各地的敬老院、孤儿院等福利单位就开始准备3月5日的接待工作。据媒体报道,2006年3月初,哈尔滨市一家福利院指派专人负责接待“做好事”事宜,学雷锋日当天,该福利院一共接待了四批共100多人前来“献爱心,做好事”,由于接待能力有限,还推掉了几家单位。令该院领导头疼的是,平时,半年里也很少有一个单位来慰问一次老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3月5日当天,学生们都要在外边摆一整天摊儿,修农机具、修收音机、修自行车等技术活儿,他们基本上都能干得来。我当年带的班,年年都是‘学雷锋标兵’。”在河北某县城一中任教24年的车老师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学校至今都在组织学雷锋活动,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做好事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化。

  车老师发现,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即便是高中生,“学雷锋”的活动也只能是干一些帮别人扫扫地、擦擦玻璃的活儿了,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没人会做,也没人愿意做。“谁在乎什么标兵不标兵的啊,耽误一天课,考试也不能加分,学生们更愿意留在教室里上课。”

  调查显示,80.6%的人在今年的学雷锋日里并没什么特殊的打算,“平时怎么样还怎么样”,只有12.6%的人计划“要有意识地帮别人做件好事”。

  准妈妈小黄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对雷锋精神有了新的体会。她向记者抱怨:“现在有雷锋精神的人太少了!”小黄每天都要挺着大肚子坐地铁上下班,十次里有八次没人给她让座。“雷锋可是男同志,地铁上给我让座的基本上都是三四十岁的妇女。这男雷锋都哪儿去了?”

  有这种感受的不止小黄一个。调查中82.2%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我们社会的雷锋精神越来越少了。

  “我们挣几个钱多不容易呀,你们还搞免费服务”

  56.3%的人认为学雷锋绝对必要,关键是以什么形式来学

  “雷锋精神熏陶激励了几代人,是我们时代的骄傲、民族的骄傲!然而,在这百业兴旺的年代里,雷锋精神却在悄悄地远离我们,这是为什么?”有网友在留言中直言不讳地发出了这样的质问。

  对此,调查数据给出了大多数人的回答:50.5%的人认为,大家现在都忙着挣钱,早把雷锋是谁给忘了。

  上世纪90年代末,雷锋生前所在团的战士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六七十年代颇为流行的、广受百姓欢迎的学雷锋方式——街头免费理发、修鞋等等,却突然变得不合时宜起来。那些修自行车、修鞋、理发的个体户不高兴了:“我们挣几个小钱养家糊口,多不容易呀,你们还来免费服务,明摆着捣乱嘛!”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学雷锋的形式和内容都得与时俱进。”车老师告诉记者,县城里的学雷锋活动每年都是由团委统一发文件,活动结束上交汇报文件,然后简单评选,口头表扬。“主要就是文件走走过场,学生们配合应酬一下。”

  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公众对这种“每年突击学一次雷锋”的形式并不认同。57.3%的公众认为,雷锋精神不能只挂在嘴上,每年学一次意义不大。与此同时,也有56.3%的受访者坚持认为,学雷锋还是“绝对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什么形式来学雷锋最合适。

  几年之后,“雷锋团”的战士们找到了“学雷锋”的新形式——他们专门了解了国企改革中下岗职工遇到的生活困境,改变了以前街头服务的形式,开始深入农户,义务传播科技致富信息和文化知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受到广泛欢迎。

  近年来,人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雷锋似乎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一个名叫“雷锋日记”的博客中写道:“有些微小的事大家都能做,并不是因为雷锋做了,才成为好事。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将多找的钱退还给售货员……”

  青年志愿者和公益组织的诞生,给当代青年实践雷锋精神提供了新的渠道。退休后依然坚持救助贫困儿童的车老师认为,志愿服务都是自愿的,这比起以往被动地参加单位组织的走过场式的学雷锋活动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而且志愿者活动都是长期坚持的,这等于是“给雷锋叔叔上了常住户口”。

  在本次调查的参与者中,14.7%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公益服务机构日益增加,学雷锋早就成职业了。11.7%的人认为,公益活动多了,学雷锋的机会越来越多。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负责人丁元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愿来做义工的民间志愿者热情高,而且很理性,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下神坛的雷锋形象更时尚

  42.0%的人表示,雷锋至今仍然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20年前,只要一提到雷锋,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经典形象:手握冲锋枪,头戴雷锋帽,目视前方,气宇轩昂。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为人,似乎专门为做好事而生。

  而现在的年轻人显然对雷锋的生活细节更感兴趣。网上流传的关于雷锋的史料和老照片,甚至是一些未经证实的小故事,比如雷锋喜欢骑摩托车,爱穿皮夹克,戴名牌手表,可能有初恋女友等等,每次总能吸引住不少的眼球。

  对于这些“八卦”,本报调查显示,41.8%的人认为这是明显的恶搞英雄,很反感。同时也有为数不少(30.5%)的人则认为,这些“八卦”把英雄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挺好的。

  “他参军时才1米54啊,头发乱蓬蓬的,看上去很像我弟弟小时候,好可爱噢。”在看过了《雷锋1940-1962》之后,一位ID为“小丸子”的网友认为,雷锋的新形象拉近了历史英雄人物和现代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记者注意到此前一份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的关于雷锋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受访学生都认为雷锋应该是和蔼可亲的,80%的学生认为雷锋做的好事都挺普通,自己也能做到。主持该调查的老师称,雷锋在孩子们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更像是邻家热心帮忙的大哥哥。

  值得注意的是,走下神坛的雷锋形象并没有因此丧失生命力。调查显示,77.8%的人曾经学过雷锋,其中,42.0%的人表示,雷锋至今仍然是值得自己学习的榜样。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雷锋的,或许大家只是对以前那种走形式的‘学雷锋’比较反感。人心向善,如果真看到别人有了困难,无论是谁,我觉得大家都会伸把手的。”一名网友在留言中说,希望有一天,雷锋的名字不再被人提起,到那时,我们一定已经习惯了在充满信任和关爱的社会中生活。



征学雷锋计划引意外 为父母做好事算否"学雷锋"


  华东师大附属长风中学在学生中征集学雷锋的个人计划,有的是去敬老院服务,有的是去社区大扫除,还有的是开展环保志愿活动,另外有好几位同学提出,要在3月5日这一天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好事,献一份孝心。然而,此举却引来师生们的不同议论,有人认为不走出家门就不能算是学雷锋,也有人提出,青少年学雷锋应当先从孝敬父母、关爱身边人开始做起。

  扎堆做好事不可取

  在众多的学生计划中,有好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给自己家里做些家务活。他们的想法博得了不少老师的称赞。据老师们说,以前每到3月5日这天,要联系一些做好事的场所还真的很难,周边的敬老院、居委会、公交站、交警岗亭都会“客满”。

  做好事应无私奉献

  然而也有些老师认为,在自己家里帮着做点家务或为父母做些好事,并不能算作学雷锋活动,因为雷锋的精神实质是要走出小家为社会无私做奉献。学雷锋就是应该深入到社会中,把爱心献给与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人。正是从这一点来说,在3月5日这一天走向街头、社区开展各种服务活动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而不是只囿于自己的小家庭里。

  先从身边家事做起

  最近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地的中学生德育调查表明,有57.9%的学生平日“积极参加社会劳动”,但“在家经常帮父母干活”的学生只有28.2%。对此,上海德育特级教师赵忠钟很赞成长风中学鼓励学生学雷锋先从孝敬父母做起的动议。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学雷锋这样的德育教育活动,不妨先从小处着手,由为家庭和身边人做点滴好事入手,逐渐拓展到为社会做贡献。



3月5日雷锋日调查显示:七成职场办公室里有"雷锋"

  3月5日是雷锋日,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职场办公室里就有"活雷锋"。

  近七成接受调查的职场人都表示,自己的办公室里有"雷锋"。这些"雷锋"最常做的一些事情是给饮水机换水、替同事"跑腿儿"代买物品、早饭、午饭等。帮助同事搬运重物和主动清扫办公室也是职场"雷锋"常做的好事。

  调查中,职场人在没有任何物质鼓励下在办公室做好事的频率,最高的是一天多次,超过了三成。而几天一次和一周多次的职场人也有很多,而很少助人的职场人只占调查总数的不到二成。

  近四成职场人开诚布公地表示,希望同事之间互相帮助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从而使自己的人缘更好。也有少部分职场人是为了通过帮助别人积累人脉关系,为自己未来的职场发展奠定基础。超过半数职场人没有任何功利心,认为这就是分内的事儿,能做就做,也有人认为办公室就像自己的家一样,当然应该好好爱护。




《雷锋精神真的走远了吗》大家谈:

被唐山市文明委授予“学雷锋标兵”称号的37岁的宋志永说,“雷锋精神没有走。志愿者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雷锋精神。”

宋志永,河北唐山一个农民。2008年2月,在湖南冰冻灾害最严重的时候,他自发组织了13个同乡成立志愿分队,带着铁锹、开着面包车一头扎到了湖南。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这13人又再次组成志愿分队,驱车几千公里跑到四川,参与地震救灾工作。

与宋志永一样,北京奥运志愿者们的血脉中,流淌着雷锋精神的因子。“小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雷锋就是做好事不留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二学生郏叶婧说,做了奥运志愿者后,也是以微笑服务,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学雷锋的时代。

“从入校的第一天到现在,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学校对我们进行的雷锋精神教育。”在雷锋的家乡中学——长沙市雷锋中学,学校团委副书记王伟平告诉记者,雷锋精神是雷锋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学校师生也要经常写自己的“雷锋日记”,记录日常生活中感动人心的真情故事。“我们还会通过多种多样的志愿者活动为学雷锋活动注入新鲜的活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知名学者彭富春看来,历经40年,雷锋由一个趋于神化的形象回归到一个有着正常欲求的人,原因在于社会时代的变迁,三四十年前的社会,“强调人的政治性、阶级性,而现在,社会越来越关注人性”。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重生也认为,雷锋精神中体现的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成分是超越特定时代限制的,这些是人性共同的光辉,是人性中永恒的东西,也正是志愿者精神和雷锋精神的连接点,不以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没有雷锋精神在几代人中的长期积淀和潜移默化,就不可能有志愿者精神在中国的迅速成长”。

尚重生说:“志愿者精神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摒弃了强烈的阶级色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彭富春教授认为,“雷锋精神因为产生在中国一个特定的时代,具有‘中国特色’,而志愿者精神更加国际化,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乌鲁木齐晚报》刊登的一则消息说,当今很多学生对雷锋的认识非常模糊。文章作者称,在受访的20个小学生中,有一半不知道3月5日是“雷锋日”,只有4个学生能讲出雷锋的故事,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知道雷锋的事迹。

“在雷锋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很单纯,”80多岁的上海市民杨存义说,“他们的想法就是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

志愿者安丽清认为,雷锋精神需要与时俱进。“当代的雷锋精神应该被解释为爱,志愿者行为就是这种精神的当代体现。”安丽清2006年7月从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县当讲解员。

共青团甘肃省委志愿者中心主任李国胜说:“过去学雷锋,更多体现的是它的政治性和时代性。在社会变迁、市场转型后,志愿者精神传承了雷锋精神,并且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特征。”

消防志愿者张凯说:“生活中良善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雷锋。学雷锋应该是全民的自觉行为,平平淡淡,真真切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就是学雷锋。”

雷锋精神不应被淡化

  邓小平同志曾称赞雷锋说,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他还举例批评个别不乐于助人、不讲究公共道德的人和事,强调指出:“如果认为这些都无关紧要,那是很危险的。”

  由此不禁让人联想起,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贪生怕死的“逃兵”不仅没有丝毫反省,反倒夸夸其谈,甚至还有些人或机构美化这一行为,称其“体现了人的本性”。这是在赤裸裸地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谬论大唱赞歌啊!

  在这一点上,请听听雷锋同志是怎样看待的。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事实上,在这场特大地震中,有不计其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多少解放军、多少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地抢救他人的宝贵生命。天灾无情,人间有爱。这些普普通通的英雄,不正是新时代的雷锋吗?他们公而忘私、见义勇为的伟大精神和行动,打动了许许多多人的心灵。

  在新的时期,不是雷锋精神不灵了,而是雷锋精神被遗忘和曲解了;不是雷锋精神过时了,而是雷锋精神被淡化了。记得有领导同志曾说过,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是最大幸福的“幸福观”。因此,越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追求幸福的关键时刻,越有必要理直气壮地宣讲“学雷锋”,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其中,特别应教育青少年和儿童不但要读好书,更要做好人;不但要成绩好,更要人品高。



雷锋精神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湖南省文明办、湖南省雷锋精神研究会、中共湖南省望城县委在雷锋的故乡——望城县联合举办了“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与会者结合学习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雷锋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与会者认为,雷锋精神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情操与价值取向。雷锋那种“甘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工作态度、“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的高尚品德、“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儿拿取”的奉献精神,为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树立了典范。

  与会者指出,雷锋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富有时代特色,应当大力弘扬。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像雷锋那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党员干部应以雷锋为榜样,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做人民的忠实公仆,以实际行动和表率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雷锋精神常青

  雷锋,虽然离开我们40多年了,但是那张永含温情的笑脸、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深深留在人们的心中。

  雷锋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用充满爱心的行动铸造的精神确是人类最高的追求,是人们心灵中永远熠熠闪光的金子,时时指引着我们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
纯正的品质。雷锋精神是伟大的,因为它蕴含着人类最无私最纯粹的爱;雷锋精神又是平凡的,因为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它都可以发扬光大。雷锋精神是一座巍巍的丰碑,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无数的活雷锋又涌现在我们中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人曾认为,雷锋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言下之意,似乎雷锋精神只是一个过时的道德标杆。然而现实之中,那些“感动中国”的人们,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人们,那些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人们,孔繁森、牛玉儒等改革开放时代涌现的模范人物,他们虽不是“雷锋”,但谁能否认他们是雷锋精神最好的继承者和阐释者?雷锋精神既承接着我们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又彰显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从“兼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诉求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无不隐含着雷锋精神的实质。

  雷锋精神成为人们的追求,更反映在活生生的现实社会里,在今年初这场抗击冰雪灾害的斗争中,我们更加感受到了雷锋精神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

当前,在举国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候,我们坚信雷锋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常青。


〈困惑 孩子如何“学雷锋”?大人犯难 〉

  一些孩子不知道雷锋纪念日,而一些社区表示想了不少活动点子,可考虑到安全,这些点子都没能实现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歌人们太熟悉了。大家都有在学生时代3月5日学习雷锋,做好事的记忆。近日,记者采访了几所小学发现,一些孩子根本不知道3月5日是雷锋纪念日,甚至不知道雷锋究竟是谁。至于做好事,孩子们做得挺迷茫,大人则看得挺累。

  “是为人民服务”?

  前不久,记者遇见了一群小学生在一起玩,临近3月5日了记者随口问:“你们知道3月5日是什么日子吗?”没想到在场来自三所小学的十几个孩子一脸茫然,你看我,我看你。记者再三提醒,学校每年是不是会组织活动,他们也想不起来。最后记者只好问:“你们知道雷锋吗?”有几个孩子立刻回答:“知道。”“雷锋做过什么?”孩子们又不说话了。其中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问:“是不是为人民服务那种的?”

  据孩子们说,学校从来没有组织过做好事的活动,社区倒是组织他们捡白色垃圾,到养老院给老人们表演节目。可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记者大概给孩子讲了雷锋的生平以及每年3月5日是雷锋纪念日。之后,一个孩子想起来了:“每年刚开学不久,我们就去操场拔草,原来是为了纪念雷锋呀,这算做好事吗?”孩子们又迷糊了。

孩子学得迷茫

  近几日,各个街道都向社区下发了学习雷锋活动的通知,要求社区组织好辖区的中小学生开展好这个活动。一位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社区组织孩子们做好事挺累人。比如简单的捡白色垃圾,工作人员要挑选车辆较少的地段,看着孩子,一刻不敢放松。“一旦发生意外,可毁了。”组织孩子们去养老院看望老人,也得看好了,不让爬高,不让跑跳,孩子不会干活,弄完了他们还要再收拾一遍,特别累。一位社区书记说,几年来,学习雷锋仅限于在辖区周边捡垃圾,拔草。其实社区想了不少有意义的活动,可考虑到安全因素,都没能实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说,学校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近些年来不再大肆鼓动学生学雷锋。小学生分辨是非能力还不够,一旦宣传过头,很可能起反作用,使他们不顾自己的能力盲目学雷锋。现在钻学习雷锋的空子,打小学生主意的不法分子不少,孩子如果因为做好事上当受骗,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会自理才是实在的好事

  12岁的张露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帮一位老奶奶把一个大西瓜搬上了楼,还帮人指路,“当时心里特别高兴。”10岁的刘坤说,他也帮老奶奶拎过菜,当时也特别开心。记者发现,孩子们记忆中这些好事都是他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去做的。

  第28中学校长才运涛,他说应该让孩子们知道雷锋是谁,应该了解雷锋的生平。至于做好事,不是组织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现在的孩子连袜子也不会洗,做好事还得大人跟在身后保护着,这哪叫做好事?如果能把自己的学习、生活经营好,帮助分担点家务劳动,就是最实在的好事了。





《中国“雷锋”告别三月扫大街 奉献爱心方式多 》

三月五日,在中国老一辈眼中,这一天应该是举国上下掀起“学雷锋”热潮的日子。但即使在雷锋的家乡湖南,记者也未见到街头巷尾挂起条幅开展扫大街、修家电、慰问孤寡老人等“标志性”活动的热闹场面。

  雷锋已成为上个世纪的时代印记不复存在了?

“我们已经从三月五日学雷锋,变成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学雷锋,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号召全社会用志愿服务的形式立足岗位、行业学雷锋。”雷锋家乡望城的县委书记黄佳惠这样告诉记者。

  走访长沙多所中小学,当记者同样将这个问题抛出时,同学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学雷锋还扫大街,那多过时啊!我们继承和学习的是雷锋精神,不是每逢三月五日喊口号。”

  长沙燕山小学的刘柯贝掏出一本“爱心存折”,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她在日常生活中奉献的“爱心”:每月用零用钱向社区雷锋超市捐赠一袋米、一壶油;与一户贫困家庭结对,定期去对方家里走访和慰问……

  对热心公益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习惯像老一辈那样把自己叫做活雷锋,而是自称“义工”或“志愿者”。虽然称呼有所不同,但他们认为与雷锋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好事。

  谈及三月五日未重现昔日挂条幅扫大街的热闹街景,湖南大学秦姓大三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当热心公益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后,当我们社会每个阶层的人都开始关心慈善后,其实每天都是‘学雷锋日’。社会在进步,我们同样学会了用更好的方式来奉献爱心。”

  正是有了这种观念,“八0后”、“九0后”一代利用互联网进行着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爱心活动。“善客一族”是大家对他们的美称。无数富有爱心的年轻“善客”长期通过参加网络捐赠、义卖或开设公益小店等方式支持慈善救助活动,他们期望通过强大的互联网集结共同的力量,用属于自己的独特方式体现自己的价值。

  汶川大地震时,正是这些善客一族自发兴建的领养地震孤儿QQ群和失散亲友联络网,让人们真正意识到网络公益的影响力,并逐步搭建起一个低门槛、透明化、方便快捷且高效互动的网络公益大平台。而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这种不作秀的“学雷锋”方式,因为,在互联网上,他们只是一个由随意数字拼写而成的虚拟人。

  四十六年前,毛泽东书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希望中华民族传承其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许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一代会忘却“雷锋”这个名字。但是,告别扫大街的“雷锋”已经化名为“义工”、“志愿者”、“善客一族”甚至更多名字。

《今天怎么学雷锋》

学雷锋纪念日又要到了。许多单位正摩拳擦掌,准备上街做好事。近年来,许多学雷锋活动都流于形式往往红旗一插,横幅一拉,擦擦扫扫、整整修修,似乎有声势,但却难持久,甚至导致了群众对学雷锋活动的误解。

每年3月,雷锋二字就成为“热词”,恰也证明,经过比较和鉴别,人们深切地感悟到,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也不会过时。搞市场经济,讲价值规律,然而市场和精神道德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等价交换的原则,不能简单地从前者移植到后者的领域之中,奉献依然是我们社会高高飘扬的旗帜。

不能一概反对上街做好事——活动是内容的载体,形式不等于形式主义;上街做好事是雷锋精神的体现之一,可以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净化社会风气。但是除了3月5日这一天的活动,学雷锋更要重在“活学”。所谓“活学”,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3月5日这一天打着彩旗、拉着横幅上街义务劳动、便民服务,而更应该领悟雷锋精神的精、气、神,将其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中。

雷锋精神之所以永恒,就在于它与敬业、奉献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满腔热忱为群众服务,才称得上学到了雷锋精神的精髓。舆论历来对“年年三月学雷锋,来去都是一阵风”颇有微词,透过表面看就里,其着眼点并非是要求大家一年三百十五天,天天上街做好事,舆论对“一阵风”的批评,实际上恰恰是对“活学”雷锋也就是立足本职学雷锋的呼唤。

学雷锋贵在“活学”,而“活学”就是一个动态的持之以恒的过程。是否真心实意地学雷锋,并不只是看其3月5日这一天有没有上街“奉献”;倒是如果大家一窝蜂跑出去“奉献”了,丢下一堆工作没人干,这样的“奉献”不但全无意义,更是曲解了学雷锋的本义。至于如果3月5日这一天上街服务时满面春风,其它的日子里却又满脸冰霜,对群众麻木不仁,对工作敷衍塞麦,那么不仅是把学雷锋变成了逢场作戏,更是与雷锋精神南辕北辙了。

学雷锋不是作秀,喊几声口号,摆几个pose,写几篇报告就万事大吉。雷锋精神的精髓,在于发自本心的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不图名、不求利,不讲回报讲奉献。可如今雷锋精神被异化了,学雷锋活动被绑架了,成了为纪念而纪念,为活动而活动。而雷锋精神之所以被虚化,恐怕源于浮泛在现实中从上到下的形式主义之风。

《学雷锋日:雷锋精神在当代中国以新的方式得到传承》


  对于中国人来说,“雷锋”不仅仅是一个名字。40多年来,他被当作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被人们纪念和学习着。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6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中国各地的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好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

  在山东省省会济南,新苑小学六个年级、5个班的1100多名学生“续写《雷锋日记》”的活动,至今已连续进行了12年。12岁的杨恒源为患白血病同学捐款的故事被写进了续写的《雷锋日记》,她写道:“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大家能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

  六年级学生郭稷宇说:“学雷锋不只是3月5日这天应该做的事,我们每天都在做。”

  在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共青团甘肃省委和甘肃省公安消防总队选择在“雷锋日”这一天为消防志愿者举办巡回培训活动。18岁的张凯与其他49名志愿者一起,在甘肃农业大学耐心地听甘肃公安消防总队防火监督部部长徐天成讲解消防常识,一名消防战士在旁演示原地着装、佩带空气呼吸气、翻板障等消防业务技能。

  一名甘肃农业大学的学生在培训现场说:“我要做雷锋精神的继承者。”

  在浙江杭州茅廊巷社区,10位癌症患者自发开展抗癌志愿者行动,开通“茅廊巷社区防癌抗癌咨询热线”并在社区内设立话疗室,发出“健康生活 科学防癌”的倡议。

  科学抗癌志愿服务队队长袁敏老先生是一位82岁的老人,17年前得了胃癌。“我们想与其他癌症患者们分享抗击癌症的点滴经历,消除他们对癌症的恐惧感,战胜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获得健康生活的希望和勇气。”袁敏说。



《重庆公交车张贴雷锋语录 乘客上车感觉亲切》:

601路公交车上,大幅的雷锋画像挂在车厢内,售票员正在给乘客发送“学雷锋倡议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昨日,雷锋照片和语录,“走”进重庆冠忠(新城)公共交通有限公司601路队的20辆公交车车厢。601路队已被公司命名为“雷锋路队”,该路队的20辆公交车,将在车厢内的车窗上方,张贴雷锋的照片和语录。

在龙头寺火车站,跨进车门的乘客,一抬头看到车厢里贴出的雷锋照片和语录,大多数都愣了一下。

乘客曾令富说:“好久没有看到这些影响了我们这代人的面孔和话语了,现在看起来觉得特别亲切。这些照片不仅唤起我们的记忆,而且也时刻提醒我们,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其实是件快乐的事。”

据悉,601路队的驾乘人员将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组成志愿服务队,为乘客提供火车车次表的咨询服务,并帮助乘客搬运行李,“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行为,号召乘客以关心和帮助他人为荣,争当文明市民。”


《"学雷锋日"遇尴尬 雷锋"变成"董存瑞》

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日”,为纪念毛泽东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46周年,重庆公交集团冠忠新城公司601路成为重庆第一条“雷锋路队”。但装饰一新的“雷锋车”上路行驶时遭遇尴尬:不但义务帮助乘客提行李的举动屡屡遭拒绝,而且很多年轻乘客不认识雷锋,更被初中生误认为是董存瑞。

  记者在601路起点看到,20辆公交车都被打扮了一番:车头挂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红色标语,车厢内还贴着多张雷锋的老照片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宣传标语。

  记者在车上观察发现,许多乘客上车时,都会将目光停留在雷锋照片上,有人还会喃喃自语:“又到学雷锋日了”。但似乎并不是每个乘客都认识或了解雷锋。3个初中生模样的男孩上车后,看见雷锋照片后忍不住发问:“这是谁呀?”当售票员让他们猜猜时,一名叫杜宇的男孩竟称“他穿了军装拿着枪,是不是董存瑞?”这几名孩子表示,他们都是初二的学生,不知道学雷锋日,也不清楚雷锋的故事。

  记者随后在车上调查了多名年轻乘客,几乎一半的人都没认出照片上的人是谁。一些接受采访的中年乘客则表示,平时也很少以雷锋为榜样教育孩子,“过了这么多年,雷锋离他们太远了。”

  同时,在车站的“雷锋”们也进展不顺利。有志愿者表示,现在骗子太多,随意上街帮人搬东西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雷锋精神并未过时,但是学习雷锋的确有些走样。”重庆师大教授马文清表示,在新时期,要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年轻人不认识雷锋其实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品质让位于物质利益的一种体现。


《学雷锋助人为乐 却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

  一条题为《南京老汉跌倒无人敢救,大喊“是我自己跌的”》的新闻,在各大网站的论坛上引起热议。

  事情是这样的:2月22日上午,一名75岁的老汉在南京市下关区三汊河公交站台下车时,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当场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

  是雷锋精神失落了吗?没有,雷锋精神还在人们的血液里流淌;是真善美的品格湮灭了吗?不是,真善美的品格还在人们的心灵里闪耀。那么,是什么让人们不肯相助呢?是“彭宇案”的影响。

  发生在2006年11月20日的“彭宇事件”,大家都知道。许多网友都认为,是以“依据常理判断”对助人为乐者处以共同承担巨额医药费的“彭宇案”,让国人寒了心,让助人为乐者不敢伸手,让见义勇为者不再出手。有人说,“彭宇案”的恶果是,在一夜间屠杀了所有国人的道德观!

  其实,雷锋的生前好友乔安山,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1988年的一个冬天,在铁岭运输公司车队当司机的乔安山,从沈阳返回铁岭,途径辉山,遇到一位被车撞倒在地的老人。当时前边的汽车全都绕开老人而行,乔安山见到后,立刻把他送到了医院并垫付了住院押金。之后老人的儿女找到了乔安山,指责他是肇事者,夺去了他的驾驶执照,要他赔偿所有的损失,加上医疗费、误工费,一共四万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位苏醒过来的老人,面对这种情形,不置可否。做好事的乔安山因此惹上了麻烦。

  1995年,《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将乔安山与雷锋的故事传播开来。1997年,一部以乔安山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感动了全国无数观众。

  二十多年前,乔安山助人为乐惹麻烦,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媒体传播,也就没有成为“乔安山事件”。二十多年后的“彭宇事件”,成为了“彭宇案”,传遍全国,让人们在应该出手相助的时候,多了观望,多了顾虑。

  因此,我们仅仅呼唤雷锋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制度上褒扬助人为乐者,在法律上抑恶扬善,严惩那些陷害助人为乐者的行为。只有这样,大家才敢于和愿意去助人为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得到发扬光大。我们这个社会,绝不能让助人为乐成为问题!


《特刊:雷锋离我们有多远》:

3月5日,又到纪念雷锋时,雷锋曾经在特定的时代,以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然而,近年来,还原真实雷锋形象的愿望在社会上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当雷锋的三百多张照片完整公开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雷锋。看到了他的闪光之处,更看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雷锋,其实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

  

《雷锋:道德偶像的朴素回归》


  日前,上海市民信箱网上调查平台对2300位市民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95%的市民知道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日;在对“雷锋精神”看法上,92%的市民对“雷锋精神”有认同感。市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主要表现为“无条件助人”、“先人后己”和“利人利己”等,八成市民最近一年里帮助过陌生人。(《东方早报》3月2日)

  这是让人十分欣慰的。40多年来,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雷锋精神”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在被发扬光大,并没有过时。当然,“雷锋精神”也越来越回归平凡与本真。尤其是随着一本新的雷锋传记《雷锋1940-1962》出版,以300多张首次公开的雷锋照片,从新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其实,雷锋当年和现在的青年人一样是时尚潮流的追求者,他一直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他参加少先队、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钢铁工人、穿皮茄克戴手表、借别人的摩托车照相、羞涩的初恋、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期的主流生活。(《新民晚报》2月28日)

  不能不承认,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雷锋,作为一名普通士兵,是中国少数能够以头像传世的人物之一。3月5日,也是全世界惟一一个以国家名义为一名士兵设立的纪念日。然而,随着历史背景的变换,人们对雷锋、对雷锋精神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旋律即是将雷锋逐渐还原成一个平凡的英雄,从一个高不可攀的道德偶像还原成一个血肉丰满的平民楷模,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还原成一个追求时尚、懂得爱情、热爱生活的邻家男孩。

  不是吗?我们曾经把雷锋的手表、皮鞋和料子裤都锁进了箱子,不愿拿出来,也不敢拿出来,因为,作为一个道德圣徒,似乎就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就理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应该过节欲的清教徒般的生活。因此,我们也把那段青涩的恋情从雷锋的青春人生当中一笔抹掉。否则,似乎雷锋就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道德偶像,似乎就不配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其结果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刚有柔、既普通平凡又高尚伟大的雷锋尘封了,被演绎成了一个没有血肉只有骨骼的概念和符号,一个高不可攀、可敬不可学的道德高峰。为什么人们把雷锋挂在墙壁上,需要的时候才会去“抱一下佛脚”,为什么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其症结就在这里。

  当然,这不单是对于雷锋一个人的宣传。对于其他英雄模范人物的推介也有同样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总以为只有这样,才更具有道德的感染力,才具有典型的号召力,才具有英雄的凝聚力。以为只有让每一个人都脱离掉烟火气,都脱离了个人追求和趣味,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一个纯粹的人,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其实不然。人的道德追求总是从实际出发,总是向着至善至美的高峰一步步跋涉和攀登的。人生价值的目标之所以具有激励性,根本不在于他至高无上,而在于触手可及,“跳一跳够得到”。事实是,也只有一步步登高,才能走向纯粹和崇高。


《期待“完整的雷锋”》

整整43年过去了,仍然有关于雷锋的“首次”报道面世,是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的。这一回是有一本关于雷锋的传记将于3月5日出版,新闻点是:300多张雷锋及初恋女友照片首次被公开(详见2月28日《新民晚报》)。

  虽然尚未读到该书,但报纸上作为印证“首次”而先期刊登出来的那4幅照片(包括刻意强调的其初恋女友照片),几年前我就看过;这不是说我有内部渠道或与摄影师稔熟,而是在一个公开出版、名气相当大的报纸或杂志上看到的。可惜,因为没想到日后还会面临“首次”问题,当时也就没有刻意记下那家媒体的名字。不过,我要说的问题关键并不在这里,而在于这部传记“从新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这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我们以前看到的雷锋,是平面的,至少是欠丰满的?那么,这本书的问世,算是“以正视听”了。

  以前我们看到的雷锋,的确是“遮遮掩掩”的雷锋——这当然怪不得雷锋本人。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雷锋,就有什么样的雷锋。雷锋适用于任何时代。上面那篇报道现在又告诉我们,“雷锋当年和现在的青年人一样是时尚潮流的追求者”。我不知道写这篇报道的记者的年纪几何,是不是本身也是时尚潮流的追求者;但我这一辈人心目中的雷锋形象显然不同,更多的却是他如何艰苦朴素。比如他那个著名的“节约箱”,还有他那双补了又补的千层底袜子,等等。

  适用于任何时代的只应当是雷锋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永恒的,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学习雷锋首先该学习他做好事(哪怕只是小事)的自觉意识,其次是学习他的一以贯之。而我们长期以来哪怕是现如今,大抵还都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在方式上做文章,甚至是制造噱头。包括笔者,好多人可能都有这种经历:每年3月份,集体组织上街去学雷锋,一年的好事都攒在3月5日那一天或那个月去做。

  在对雷锋本人的宣传上,也没有必要制造噱头。雷锋只有22年的短暂生命年华,他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全面认识这个伟大的战士,呈现给世人一个完完整整的雷锋不该是一件难事,我们不该因时代需要而人为地割裂了雷锋。从前强调其“艰苦朴素”而略去“时尚潮流”是一种割裂,现在突出“时尚潮流”而绝口不提其“艰苦朴素”同样是一种割裂。

  这部与“以往介绍雷锋的图书不同”的书——《雷锋1940-1962》能不能让我们认识完整的雷锋,还要拭目以待。我想,如果单纯地只是在雷锋个人身上不断做文章,可能永远达不到这个目的。完整的雷锋很可能也存在缺点,但却是真实的、让人能够亲近的雷锋。

《还原雷锋立体形象瑕不掩瑜》



  过去,由于雷锋事迹的灌输作用,我们所知道的雷锋很革命、很纯粹、很简朴,但是真实的雷锋不全是这样,雷锋当年和现在的青年人一样是时尚潮流的追求者,他一直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雷锋做了那个年代几乎所有最时髦的事情,当农民时,在当地只有一台拖拉机的时候,他是手扶拖拉机手,这几乎可以和现在开宝马相比;在工人最受尊敬的年代,他成了鞍钢的工人;而开汽车,更是当时众人眼里的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职业;雷锋骑着摩托车在天安门广场飙过车;雷锋拎着一个编织袋做的篮子(当时的时尚装扮)在天安门前留影;雷锋还是新中国的文艺青年,当兵之前写了爱情小说、诗歌。

  我们所感受到的雷锋远离了这些“真善美”的东西,由于当时片面宣传的需要,雷锋被塑造成了纯粹的雷锋,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使人们对雷锋及其精神的理解打了折扣,甚至引起逆反的学习心理。1998年4月,中央电视台《12演播室》专题节目中,有学生提出雷锋白天打着手电看“毛选”的照片太假了;美联社4名记者在抚顺雷锋纪念馆采访时,指着雷锋给伤员送苹果、雨夜送大娘的照片问:为什么雷锋做好事还有照片,是不是经过“导演”的?因此,一味追求雷锋精神的高大全形象反而容易落入“假大空”的窠臼。

  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雷锋,是中国少数能够以头像传世的人物之一,其他几个人物都是政治领袖,只有他是一名普通士兵。3月5日,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以国家名义为一名士兵设立的纪念日。这种命名与学习的方式,自雷锋去世至今的45年里,从未中断,成为国家规范社会公德的一项举措。至少有上千本的书在记录着他;这个士兵以他的形象影响着这个国家,但是,我们看过很多关于雷锋的书,由于那个时代观念灌输的需要,很多方面生硬有余而理性不足,使人们产生反感抗拒的心理,雷锋的形象被完全概念化了,这给后来人学习雷锋留下抹不掉的隔阂。

  如今,雷锋精神在一些年轻人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和当时片面宣传留下的后遗症不无关系,现在,雷锋还原了,雷锋更真实了,一个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复原了,一个在主流生活中充当潮流先锋的雷锋回来了,这样的复原对于年轻人从对待生活的情感上认同、接受雷锋很有好处。复原真实的雷锋要比过去一直在片面拔高雷锋更有进步的学习意义。

  还原雷锋立体、丰满的形象警示我们,对待先进典型的宣传,过分强调“摆拍”和补拍,过分追求“高大形象”很容易留下学习先进典型的可怕社会后遗症,与其让先进典型十全十美,还不如让先进典型多些普遍的缺点,一个没有和社会同步感受时尚潮流的年轻典型是有缺憾的,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能够在尘封了几十年之后得到恢复,这就是宣传先进典型意识的进步。让先进典型的宣传理性、真实、客观,不为形式所要挟,这就是还原雷锋形象对我们的最有益的启示。

《还雷锋之“常”,勿忘雷锋之“光”》

不知是与传统雷锋形象有点“异”的原因,还是媒体爱钻“牛角尖”的特点,很多时评几乎一边倒式地在雷锋形象中的“异点”上做起了文章,而且大有“一‘异’引发百重浪”之势。

时评有《把雷锋还雷锋》、《雷锋式邻家大哥更有偶像意义》、《雷锋原来是哥儿们》、《摩托车的雷锋让我们喜欢》、《雷锋道德偶像的朴素回归》、《还一个完整雷锋》、《摩托车雷锋一下子拉近距离》等。光是这些时评的标题就令人有别开生面之感。而细读篇篇对雷锋的时评,几乎都聚焦在雷锋的生活情趣方面。有时评这样说:“无论是那辆摩托车是部队还是照相馆的,就像前年新看到了戴手表的雷锋照片一样,都不难让人发现,雷锋也是一个爱赶时髦、喜欢丰富物质享受的年轻人”。“既然和雷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成为他那样的人岂不是一步之遥嘛!”

平心而言,抖出雷锋形象中的那些“异”,认识过去在宣传工作中的“假大空”,让人全面看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雷锋,也有求实的一面。但是,争相一边倒地做所谓还原“雷锋真实形象”的文章,笔者就不敢苟同。

雷锋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号召学习的先进人物,并不在其“常”,而是在其“光”,即在他身上闪耀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精神境界。雷锋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某部工程兵运输班长,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雷锋之所以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在于他优秀的品质与精神境界,这就是周总理在题词中概括的四句话:“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由于时代的局限,这四句话难免打上时代的烙印,但对于成长为人民的“先进分子”而言,“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的要求至今仍有启迪意义,至今同样熠熠生辉。

记住雷锋的“光”,就要言行一致。而今,言行不一已是社会的“常见病”。有的人在干事业、在为人民服务方面讲得漂亮,是言语的巨人;而干得很糟糕,更像行动的矮子。言行不一使一些人形神颠倒,歪像横生,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学习雷锋就要先从言行一致做起。在为人民服务方面,讲得出做得到;从身边的事做起,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干一行爱一行,用诚实为民的汗珠打造信用社会的根基。

  记住雷锋的“光”,也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在厚厚的雷锋事迹中,雷锋公而忘私给人们的印象最深。他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事,部队的事,集体的事,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当公事与私事发生矛盾时,他总是把私事让位于公事。因此,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品德使雷锋从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成为亿万人敬仰的楷模。一些贪官之所以令人憎恨,乃在于其私欲大涨,贪得无厌;一些官员之所以在群众中没有威信,也在于私心杂念过重。可以说,为公与为私历来是人们评判好官与差官的一项标准。

  记住雷锋公而忘私的“光”,使人们坚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全心全意为国家大业贡献力量。记住雷锋的“光”,还要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奋不顾身。比如,抗洪抢险、突发事件等就是众所周知的关键时刻,为着人民的利益,就需要人们挺身而出。只有舍小我,才能保大家。而做到奋不顾身,就需要有坚定的思想基础,需要不怕牺牲的境界。

  雷锋的“光”之所以永葆青春,在于他代表了先进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必要。因此,在怀念雷锋、还雷锋之“常”的时候,勿忘雷锋的“光”。

《雷锋精神:不因时代变迁而凋谢》

有人说,雷锋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政治激情澎湃的时代,因而政治意识过于强烈……今天还需要这种特定年代的精神榜样吗?

雷锋精神之所以历尽风雨仍为世人关注,根本原因在于雷锋精神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观与共产党人道德价值观的集大成者,这是一种丰富发展了的道德价值观。雷锋内心深处和行为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是无可置疑的,假如他心中没有善良、友爱和互助,没有感恩回报的传统美德,也就不可能做得那样好。正是由于雷锋身上拥有人性的光辉,包含着人类世界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要素,从而为一代代人所传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继续提倡学习雷锋精神,自有其时代内涵和意义。和谐社会就是将人与人之间的碰撞降到最低限度,将友爱与互助变成大众普遍自觉的行为准则。由于雷锋精神中存在着丰富的友爱与互助的因子,展示着亮丽的人性之美,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因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诚然,雷锋所做的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蕴涵着高尚人性之光的最能贴近大众的小事才带来亲切和感动。

  还有人说,雷锋是40年前的典型,当时国内弱势群体多,很多人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也有人把雷锋当作计划经济时期树立的一尊神像,认为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不需要雷锋精神了。

  一种精神是凋谢,还是勃发,关键是看什么呢?雷锋精神历经时代变迁,虽几经潮起潮落,终究没有陨落,就是时代要求和社会呼唤的结果。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越来越迫切需要雷锋精神的颐养。据媒体披露,目前中国的自杀率达到了2.3/万。人为什么自杀?一般来看,当人的精神压力大到濒于崩溃状态,如果得不到缓解,结果就是自杀,包括社会变革剧烈、发生大的非人力能够控制的灾难、社会矛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等等,都易于导致精神出现蜕变。

   比如一些自杀者,其往往不在富裕之时,也不在贫穷状态,而是贫穷向富裕迈进的过程中,精神大厦倒塌。这种情况更多地出现于社会转型、经济出现飞跃性发展的国家,我们国家目前就是处在这样的状态下。

  有人讲,雷锋帮助的都是物质上的困难者,总体表现是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帮助,这其实并没有真正认清友爱与互助的本质;且不说一个社会中的强势弱势者本身就是处于变动过程中的,同时物质与社会地位的强势并不意味着心理和精神上的强势。

比如,有些自杀者并不都是物质上的弱势者。所以,如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友爱与互助加强,人的心理压力也会得到舒缓。即使完全从物质和社会条件上看问题,帮助弱势群体也是永恒的需要。虽然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弱势群体的绝对量会越来越小,但一个社会中的相对弱势者却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比如,当前存在着大量的下岗职工、贫困学子、被无故欠薪的农民工等等,他们都需要物质与精神上的关照。延伸开来,雷锋精神并不局限于对弱势阶层的帮助,因为他坚守的是助人为乐,“活着,就是为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的信念。显然,对于所有的人而言,对他人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会温暖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心灵。

  雷锋成长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今天这个时代更开放,大众视野更开阔,价值追求更丰富。正如我们不可能将今天发生的事情移植到过去一样,我们也没必要把过去那个时代的事物复制过来。所以,我们倡导的学习雷锋助人为乐,更重要的是以雷锋精神中最基本的要素指导今天的行动。可以断言,只要友爱与互助常驻我心,人类社会就是美好的,这便是雷锋精神中的核心部分,不因时代变迁而凋谢。

  从本质上讲,一个人一生经历过的更多的是小事,大事对人的境界是一种检验,而小事则构成修养。当一个人不断去做好每天遇到的每一件小事的时候,我们的境界就会得到提升,我们的精神就会得到升华。当全社会的人都能做好每天面对的大量小事时,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便产生出来。或许,这就是虽然每一代人对雷锋精神都有各自的理解,但每一代人都有与雷锋精神息息相通之处。

〈雷锋精神不应被淡化〉

  邓小平同志曾称赞雷锋说,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他还举例批评个别不乐于助人、不讲究公共道德的人和事,强调指出:“如果认为这些都无关紧要,那是很危险的。”

  雷锋同志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事实上,在这场特大地震中,有不计其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多少解放军、多少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地抢救他人的宝贵生命。天灾无情,人间有爱。这些普普通通的英雄,不正是新时代的雷锋吗?他们公而忘私、见义勇为的伟大精神和行动,打动了许许多多人的心灵。

  在新的时期,不是雷锋精神不灵了,而是雷锋精神被遗忘和曲解了;不是雷锋精神过时了,而是雷锋精神被淡化了。记得有领导同志曾说过,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是最大幸福的“幸福观”。因此,越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追求幸福的关键时刻,越有必要理直气壮地宣讲“学雷锋”,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其中,特别应教育青少年和儿童不但要读好书,更要做好人;不但要成绩好,更要人品高。

《借雷锋之名为企业做广告》

不少读者打电话向记者反映有人正借雷锋之名为企业做广告。该网站是1999年3月5日建立的,本为纪念雷锋。但后来创建成一综合性商业网站。网上商业交易本也无可厚非,但目前这个国内最大的雷锋纪念网站,目前用于交流学雷锋心得的论坛已关闭,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商业网站,令不少网友惋惜。

对此,著名知识产权专家唐广良认为,长期以来,雷锋一直是我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偶像,我们从来不习惯于把他和经济利益挂钩。但是任何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都是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而其最终产生的精神效益也可转化为经济效益。但是,若是想依靠名人牌为自己谋私利,这种违背了雷锋精神的行为是应坚决制止的。

《学习雷锋,现场发“爱心牌”很受追捧》

  
“免费给老人派发‘爱心牌’,带着这个牌子,老人放心出门游逛,不用担心走失了!”在人民公园环形广场中央,一名30多岁男子身着军装、肩挎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挎包,不停挥舞着手中的红色物品。他的几声吆喝,立刻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

  “雷锋来了?”众人围过去一看,发现“军装男”竟是10多天前自称“‘最美丑女’征婚”事件的策划者——王江。此时,王江手握一个红色小圆牌,一脸笑容。他解释说,得知最近有不少老人出门走失,为帮助老人,恰好昨日是“学习雷锋日”,他特地制作了“爱心牌”,只要老人戴上,不管走到哪里,家属都能顺利找到他。

  “免费的!”王江说着从兜里拿出几个“爱心牌”递给身旁的老人。“爱心牌”制作很精美,正面写着“世界需要‘热心肠’”等字样,下面留有联系电话和QQ号码。“这个爱心牌戴在身上很美观,背面还可以贴一张小字条,家属在上面留下电话和地址。老人戴着它,如果走失,市民就可以拨打我的电话或家属电话来接他/她。”说完,王江拿出一个“爱心牌”戴在自己的左胸上,看上去很漂亮。

  听完王江介绍,而且还是免费的,众人开始向他索取。到最后人越来越多,有人开始去抢,王江挎包里几十枚牌子很快被一抢而空。见此情景,王江很高兴地说,这些牌子是他自己掏钱制作的,每枚成本2元钱,首批总共制作了1000枚,花了2000元钱。

  实属恶搞!这次来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招聘一名员工与他一起到全国20多个城市派发爱心牌。说完他从身后取出一张长1米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史上最牛招聘广告、招聘警卫员1名,要求未婚女性,五官端正,年龄在21—31岁,身高在160cm以上,热爱慈善公益事业,最好从事过律师或秘书、办公室文职之类的工作……

  “警卫员只需要保护你的安全就可以了,为啥还要求人家有律师、秘书的工作经验?为啥要求人家是未婚,还必须五官端正,你是不是有啥企图?可能不是想招聘工作人员,而是想招老婆哦。”人群中不知谁开了句玩笑,立即引来哄堂大笑。“哎呀,说简单点,就是想利用媒体炒作自己,这种事情他做得多了!”一位大姐站上前说,前几天报纸上报道了王江的事,说他近几年参与策划了“公开招丫头和夫人”、“白娘子寻亲”、“找属鸡女”等事件。10多天前的“‘最美丑女’征婚”事件也是他策划的,原本以为见他再次出来做爱心事业,觉得他还有悔过的意思。“没想到他竟然又打出这样一则招聘广告,这则广告明显就是在忽悠人,制造噱头,还穿一身军装,打起‘学习雷锋做好事’的招牌,简直就是恶搞。”大姐说。

  不少人开始摇头离开,一些刚刚抢到“爱心牌”的老人,脸上也不再是刚才那种兴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王江将信将疑的表情。

  面对面 早报记者VS王江

  说我炒作都无所谓。因为今天是“学习雷锋日”,我这身打扮是想呼吁全社会都来做好事。

  记:私人掏腰包花2000元印“爱心牌”,这样做值得吗?

  王:非常值得!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心,这个社会就将变得很美好。

  记:你原来在大家心目中,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但是后来你频繁策划的一些事件,让人觉得你是在炒作,你对这怎么看?

  王: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从来都不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换句话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坐车去吧”。

  记:有人说你今天的举动是为了赚噱头,甚至说你的“雷锋打扮”是恶搞,玷污了雷锋精神,你怎么看待?

  王:说我炒作都无所谓,但是把雷锋牵扯进来,我觉得这些话就待商榷了。反正,我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慈善事业。
从"三月季风"到"365里长路" 永恒的雷锋执著的城


  没有哪一个城市会与一个士兵的名字联系得如此紧密,除了抚顺。

  从沈阳到抚顺,公交车是“雷锋号”;出了车站,建筑物上,公共场所
门前,雷锋的塑像、画像随处可见;雷锋大道、雷锋体育场、雷锋小学、雷锋储蓄所……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单位比比皆是。

  现任雷锋班班长薛步瑞说:“40多年了,雷锋一天也没有离开抚顺,没有离开我们班。”

  从“三月季风”到“365里长路”

  抚顺和这个小个子士兵的缘分始于1960年10月。在他入伍来到抚顺仅8个月后,《抚顺日报》便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望花区建设街小学和本溪路小学聘请他为校外辅导员;来到抚顺仅一年,他就当选为光荣的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10月,在他牺牲后不久,抚顺市便举办了“雷锋烈士事迹展览”,组织成立了学雷锋小组。抚顺是全国最早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城市。

  1964年建立的“雷锋纪念馆”,是全国最早的“雷锋纪念馆”。45年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5000多万人次,并先后在全国58个城市举办过《雷锋精神永恒》大型展览。

  抚顺市委书记刘强说:“45年来,不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抚顺市学雷锋活动从未间断过,对雷锋精神的传播从未停止过,走在了全国学雷锋的前列。”

  上世纪60年代,伴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昂旋律,抚顺到处是扶老携幼、助人为乐的温馨画面;70年代,阳春三月里学雷锋的热流,消融了“文革”的冰霜,烘暖了人们的生活;80年代以后,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顶着“雷锋精神是不是已经过时”的质疑,抚顺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停止学雷锋的脚步。

  从自发到自觉,从“单枪匹马”到“整体联动”,从“默默无闻”到“品牌化运作”,从“一阵风”到“常态化”、“制度化”,变化的是载体,不变的是精神;变化的是方式,不变的是传承。而这,恰恰是雷锋城发展中的坚守,传承中的创新。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所长翟元斌说,如今人们提起雷锋,已经不仅仅是把这个名字和先进人物个体联系在一起,而是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和善良的行为统称为雷锋。雷锋,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雷锋精神,属于一个时代,更属于恒久不变的心灵呼唤。

  从“头顶的神”到“身边的人”

  20多年前,提到雷锋,人们就会想到这样一幅肖像:手握冲锋枪,头戴军帽,目视前方,气宇轩昂。

  那时候,雷锋像是一尊高山仰止的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也渐渐地从“神龛”里走出来,还原为可亲可敬可学的人。董皎和她的母亲是抚顺雷锋纪念馆的两代解说员,母女二人共同见证了雷锋从“神”到“人”的转变,一致认为“复原真实的雷锋要比片面拔高雷锋更有示范意义”。

  抚顺正是从无数个平凡个体的闪光点中,发现了雷锋精神与时代脉搏的契合点,于是,开始面向一线,面向基层,到本市市民、外埠人员、驻抚部队官兵及抚顺籍的在外人员中去发现百姓中的“雷锋”,从而引发了全市人民心灵深处的共鸣。

  中油抚顺工程建设公司三公司维修密封班班长赵林源,只有初中文凭,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密封大王”,先后对全厂75套进口和国产设备密封进行了改造,为企业节约资金1500多万元。

  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乡平岭后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柱,带领乡亲们把一个欠外债27万元的贫困村,转变为一个存款150万元、人均收入3300元的富裕村,乡亲们富了,他的身体却彻底地垮了。在“百姓雷锋”颁奖典礼现场,他被搀扶着走上领奖台,大声地对现场观众说:“只要村民们腰包都鼓起来,我这根顶梁柱就是弯了、折了,也高兴。”

  67岁的王芳琪“捡”来一位孤寡老人,侍候了20多年,在自己爱人过世、三个女儿下岗、一个儿子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放弃。

  正是这些熟悉如邻居,平凡如小草一样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践行着雷锋同志的诺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从他们身上,人们真切感受到了,“雷锋”就在我们身边,“雷锋”就在我们中间。

  如今,“百姓雷锋”名称已在国家商标总局正式注册,成为抚顺一块响当当的品牌。

  从“一轮明月”到“满天繁星”

  2005年10月1日,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市。21岁的重庆科技学院学生李恒太为救落水儿童而不幸失踪,山城重庆3000多万市民为之动容,真诚地把“感动重庆十大市民”称号送给了他———这个来自雷锋城抚顺的朝鲜族小伙子。

  如果说,45年前,雷锋是抚顺夜空的一轮明月,那么,45年来,抚顺市不断涌现出的“百姓雷锋”,就是点亮煤都的满天繁星。

  2007年6月27日下午,抚顺市越野长跑俱乐部总经理乔胜利乘坐T14次列车从广州返抚,途经湖南郴州时,从广播中得知一旅客突然发病,情况危机。他自告奋勇,从长沙车站下车,护送病人去当地医院救治,并为病人交了5000元住院押金。雷锋第二故乡的人在雷锋的第一故乡留下了雷锋的足迹。

  抚顺矿业集团退休工人郝洪礼,在北京捡到了一只装有19万元现金的背包,在料峭的寒风中守候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和民警一起找到了失主。老人说:“我出生在雷锋的第二故乡辽宁抚顺,不能给雷锋丢脸。”据不完全统计,45年来,抚顺涌现出的学雷锋小组4万多个、学雷锋服务队6000多个,已注册的学雷锋志愿者11万余人,以雷锋名字命名的站、岗、亭、车、街、路、班组和团队遍布抚顺城乡,胡玉萍、邓凤兰、赵景顺……一批批新时期学雷锋典型如璀璨的繁星,闪烁在煤都的夜空,温暖着无数个家庭的和谐之梦。

  抚顺市委书记刘强深有感触地说,作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抚顺有20万下岗工人和十几万城市贫困人口,却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仅两年时间,占城市人口四分之一的棚户区得到彻底改造,老工业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雷锋活动,给抚顺的改革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老汉走遍全国擦鞋宣传雷锋精神 为此辞公务员

  从战士到公务员再到擦鞋匠;从新兵到学雷锋标兵再到宣传雷锋精神的退伍兵;
从徒步行走到开面包车再到骑三轮车走中国……“全国学雷锋标兵”刘光建唯一没有变的,就是他的信念——走遍全国擦鞋来宣传雷锋精神。

  本月18日,他骑着三轮车风尘仆仆从东莞来到广州,这是他9年多来走过的22个省份的第95个城市。自1999年春节出发至今,他擦鞋宣传雷锋精神的足迹已遍布大半个中国。而今年的学习雷锋日,他将在广州度过,“要是没有讲座之类的,我会在路边免费为人民服务擦鞋。”53岁的刘光建灿烂的笑容占据了他那沧桑而布满皱纹的脸。

  “我要在广州继续收徒”

  见到刘光建时,他刚把车停在龙口西路一处荫凉地方,他那辆经过改装的“雷锋专车”旁边聚满了好奇观望的人群。由于那辆车过于显眼,又停在车辆来往穿梭的马路边,引来了武警值勤员、交警和城管人员的询问,但刘光建都很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我在很多地方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见怪不怪了。”刘光建告诉记者。

  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广东……刘光建走过22个省份的94个城市及数不清的县城乡村。“我要在全国100个城市,组建100个雷锋擦鞋班,到在2013年之前走遍全国,招收1000名残疾人徒弟或者落难的朋友。”尽管目前他已经走完了94个城市,只收了404个徒弟,但刘光建说这话时语气十分坚定。

  “我要在广州继续收徒弟,这样我离开广州后,他们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宣传雷锋精神。”刘光建说,今年的3月5日学习雷锋日,他这个“职业雷锋”选择呆在广州。他说:“要是那天没有讲座,我会在路边为人民服务擦鞋。”

  刘光建说,他收徒弟也是有标准的,“大多是一些残疾人士,此外还有一些贫困或者落难的我都会收。我还要免费送他们一套工具,希望他们能自力更生。”

  “带给大家更多和谐风气”

  离2013年还有5年,刘光建已走到了第95个城市。四川彭州出生的他,在1971年年仅16岁时就应征到沈阳军区雷锋生前所在的部队,17岁时由于表现优异被吸收为共产党员。复员后他曾在西藏自治区农牧厅下属气象局后勤管理科工作,这一呆就是21年,但最终他却辞去了公职而选择了擦皮鞋。刘光建说,因为他觉得在那里的工作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为社会做贡献。

  刘光建当年辞去公职的举动曾让家人很不理解,经过一番苦说后,家人才逐渐接受他的决定。“他们也只是在精神上的支持,但面对经济来源这样很现实的问题时,我经常也感到很无奈。”刘光建说,他到过很多省份,始终不渝地帮助困难人士,宣传雷锋精神。

  他还反复告诉记者,社会上一个坏人做了坏事造成的影响,往往比99个好人所做的好事影响还大。而他想做的,就是让大家感觉到雷锋的存在,带给大家更多和谐的社会风气……

  当记者问起已经53岁的刘光建是否想过要休息时,他很干脆地说:“只要身体允许,我的信念就不会改变,“100个城市只是概数,全国的大城市,我一定会带着雷锋精神都走到!”

  经过近10年的风风雨雨,最让刘光建感动和欣慰的是,人们认可了他对雷锋精神的宣传活动。刘光建告诉记者,他心目中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就是政府机关、强势群体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能幸福和谐地生活!

电视剧《雷锋》开机

  电视剧《雷锋》从雷锋的童年时代讲起。制片人程力栋认为,雷锋的童年非常重要,对他世界观的形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剧组还在撒网寻找童年雷锋的扮演者,程力栋说:“不一定很有名,但起码要和余少群有点像。”

  程力栋表示,《雷锋》带有浓重怀旧色彩,因此将用到大量老歌,“比如在旧社会的段落可能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新社会时期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在歌声中回味那个年代。”

导演:余少群眼神像雷锋

  对于雷锋的扮演者,片方曾考虑过王宝强、邓超等人,最后选择了“少年梅兰芳”余少群。

  导演赵劲对余少群的评价是“眼神很像,有雷锋的眼神、雷锋的笑容”。这让余少群感觉很神奇,他说:“扮演梅兰芳时,陈凯歌导演也说过我的眼神很像(梅兰芳),我觉得这一切都是缘分。拍完《梅兰芳》时我想过,如果有人找我演军人就好了,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

  余少群认为,雷锋和梅兰芳在精神上有共同点:“他们都很有事业心,都对国家很关注。雷锋的最大特点是阳光,这不是用阴柔或者阳刚能表达清楚的性格。”

制片人:拍情感不是拍恋爱

随着对雷锋的逐步深入了解,余少群希望自己扮演的这个版本能打破大家的传统印象,“我看了雷锋在那个年代拍的好多照片,有骑摩托的、穿皮夹克的,他挺时髦的。”

对于雷锋形象的塑造,《雷锋》剧组以严谨的态度进行了细致调研。制片人程力栋说:“雷锋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老实巴交、只会勤勤恳恳干活的人,他有活泼、热情的一面,有哲学思想、善于总结。剧中会涉及雷锋的情感生活,但肯定不是谈恋爱,因为雷锋短短22年的生命里没谈过恋爱,他真实生活中有两个关系非常亲近的姐姐。”

余少群:雷锋一直是我偶像

雷锋是余少群从小的偶像。中学时担任中队长的他曾利用暑假带领同学去火车站扫地,学雷锋做好事。吴军演的那版《离开雷锋的日子》也给余少群留下深刻的印象。

余少群坦言自己扮演雷锋有压力:“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雷锋……但我想,抓住几个重要的点应该问题不大,比如他的真诚、热情和责任心。”

30集动漫系列剧《雷锋的故事》六一播出


  沈阳国家动漫基地制作的全国首部以动漫形式宣传雷锋精神的30集动漫系列剧《雷锋的故事》已基本制作完成,预计今年6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

  据介绍,动漫系列剧《雷锋的故事》讲述了从雷锋的苦难童年、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参加儿童团扛枪站岗,到工人时期雷锋成为优秀的鞍钢工人,再到雷锋在部队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

  据了解,动漫系列剧《雷锋的故事》糅合了中外优秀动漫作品阳光健康、富有情趣的有利要素。将严肃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与生动的动漫形式结合推出的动漫系列剧,在辽宁尚属首次。

摄影师讲述雷锋经典照片拍摄过程

雷锋头戴一顶长耳皮毛军帽,双手紧握冲锋枪,端庄站在松树前的照片。

  在雷锋留世的众多照片中,有一张照片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曾入选国际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的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3月3日,记者采访了多名雷锋老战友,得知这张照片是由曾在沈阳日报任职的沈阳人周军所拍摄的。

  1998年,加拿大一家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出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其中中国入选两张,一张是毛主席于196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的照片;另一张就是雷锋头戴一顶长耳皮毛军帽,双手紧握冲锋枪,端庄站在松树前的照片。

  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方介绍,这张照片是周军在《东北民兵》杂志任记者时所拍摄的。1958年,周军调到沈阳军区政治部《东北民兵》杂志社任编辑、记者。1976年转业来到沈阳日报社,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农财部主任。1978年,调至辽宁电影制片厂,1990年末离休。

  根据这一线索,记者曾多次寻找周军,遗憾的是一直未果。记者费尽周折,在一份历史资料中,终于找到了周军有关该张照片拍摄经过的一篇回忆文章。

  周军在文中回忆道,他是在1961年第一次见到雷锋的,在没有见到雷锋之前,已从报纸上和广播里,知道了解了雷锋的事迹,并为其精神所感动,一心想有机会见到、采访雷锋,和雷锋交朋友。1961年冬,沈阳军区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议,听说雷锋也来参加,编辑部决定邀请雷锋写一篇文章,拍摄一张雷锋的照片作为封面,这个任务交给周军来完成。

  然而,雷锋是个大忙人,除了开会外,业余时间里也总是忙活,抓紧时间和战友们交流学习经验,而且还随时随地帮助招待所打开水、清理卫生和洗涮餐具等,因此,招待所里里外外无人不认识雷锋。

  周军虽然不认识雷锋,但到招待所一打听,很快就在招待所一个楼梯口找到了正在清扫卫生的雷锋。当周军作完自我介绍之后,将编辑部的意图告诉给了雷锋。雷锋笑眯眯地说:“我一定完成任务,写得不好请你们修改。”第二天,雷锋便如约来到沈阳军区政治部北院,周军把他迎接到编辑部。雷锋把写好的稿子递给总编,连连说:“请先看看,也不知道行不行?”当编辑部同志请雷锋署上自己的名字准备做锌版时,雷锋提笔认真地写了起来,写了一个又一个,直到编辑部同志满意为止。

  随后,周军将雷锋带到政治部院内,准备拍张照片。雷锋听说要拍照,立即检查军容。按周军预想的构思,想把雷锋拍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伟大战士的形象,要像一尊塑像,给人一种高大、刚毅、庄重的感觉。然而,周军发现雷锋的着装与构想不太一致,特别是他戴的那顶亚寒区配发的剪绒帽,与创作意图不协调,好像洗过多次,还有点小,看起来不大气。这时,有位从黑龙江调来的同志从这里经过,戴的是一顶大皮毛帽子,周军便借过来,可是压在雷锋头上又显得比较大。编辑部李奎根急忙将自己的皮毛帽子拿来,给雷锋换上,结果比例适当,出现了预想中的效果。

  周军回忆道,当时天气很冷,多次换帽子,又不能戴手套,雷锋却一直耐心密切地配合着,手和脸都冻红了,仍一遍遍地配合着拍摄。为了突出雷锋的形象,周军采用了适度的仰拍角度,拍下了这张永恒的照片。197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为题,出版发行了这张彩色合成照片(用手工着色),并征得周军的同意,将原来雷锋背后的小毛松换成黄山上的迎客松。

手握钢枪 瞬间成经典

  1962年2月19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在沈阳召开,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参加,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同时,为了进一步搞好雷锋事迹的宣传和学习,会议安排雷锋作了题为《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报告,报告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引起了到会500余名代表和近千名旁听者的强烈反响。2月27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全体通过了《给军区全体共青团员的一封信》,号召军区部队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要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神枪手”雷凯等先进人物为榜样,掀起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热潮。

  周军又有幸担任这次大会的摄影报道工作。因为有了第一次接触,他与雷锋第二次见面,就显得格外亲切。当时,东南沿海的形势比较紧张,因此把“大比武”的地位提的很高,突出军事训练和提高军事技术。周军发现雷锋主动向“神枪手”雷凯学习请教射击技术,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摄影题材。于是,他抓住这个机会,给雷锋和雷凯拍摄了交流射击技术的照片(见图2)。照片在报纸上发表以后,许多读者还错误地将雷锋和雷凯认作一对亲兄弟。

  周军所拍摄的这两张照片,特别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作品,被全国报刊广为选用宣传,成了家喻户晓的照片。著名的老一代摄影家石少华曾称赞周军:“能为雷锋同志留下珍贵的照片,是千秋功绩!”本报记者王立军特约记者华东方

  “二雷”合影射击照

  3月2日下午,雷锋老战友乔安山、雷锋班第23任班长薛步瑞等人,来到沈阳军区联勤部某分部,为官兵作弘扬雷锋精神专题报告。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方一语惊人:“雷锋不是英雄,他是众人学习的楷模。”

  学雷锋不是一时的事

  报告会上,乔安山回忆与雷锋相处的难忘往事。乔安山说:“雷锋做好事是长期的,没有任何意图的真心流露。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雷锋精神,向雷锋同志那样做人,学习雷锋不是一时的事,也不会今日学了,明日就不学了,而是要真心地去学,长期以往默默无闻地去学。”

  44年来,雷锋班的战士始终坚持学雷锋、做雷锋,走弘扬雷锋精神的道路从未停止过,学雷锋的信念也从未动摇过。三级士官马占国驾驶和修理技术都很过硬,由于年龄偏大,当雷锋班班长和提干都未能如愿。大连一家公司老板早就看中了他,打算每月3000元的高薪雇他去开车。虽然马占国家境贫寒,但在部队需要面前,他婉言谢绝了,继续留在部队当“老兵”。他先后带出15名“红旗车驾驶员”,13次在演习、抗洪救灾等重大任务中立功受奖。

  作为雷锋精神的传人,雷锋班战士走到哪里都不忘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在2004年4月远赴非洲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中,雷锋班除了当好和平卫士外,还将雷锋精神传播和实践到国外。雷锋班第23任班长薛步瑞表示,作为雷锋精神的传人,我们立志把老班长的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雷锋不是英雄是楷模

  针对社会上一些对雷锋精神的曲解,华东方表示,有人说雷锋是英雄,这种说法不对。雷锋不是英雄,而是楷模,是人类学习的楷模。雷锋是在学着英雄中成长的,雷锋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到过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的名字,并一再表示要向他们学习。

  针对社会上“雷锋艰苦朴素精神是否与时不相适宜”的说法,华东方表示,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完美体现。艰苦奋斗是雷锋精神,朴素是节约,奋斗是创造,虽然雷锋自己穿着朴素,但他在努力奋斗着,让其他人和后来人能过上好日子、吃上好吃的、穿上好看的。

乔安山深情忆雷锋回忆录出版

在3月5日“全国学雷锋日”到来之际,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组织整理出版了雷锋生前亲密战友乔安山的独家授权回忆录《伤痛无声——乔安山忆雷锋》。乔安山是曾引起各界强烈共鸣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主人公原型,现为雷锋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数年来他在全国29个省市做学雷锋报告逾两千余场。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江泽民等领导人都曾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四十多年了,雷锋的名字成为激励中国几代人成长的路标,是几代人心中的精神偶像,美好人格的化身。近70岁的乔安山老人在书中深情回忆了他与雷锋在工厂和部队相识相知的过程,在与雷锋朝夕相处中见证了雷锋不平凡的生命历程,书中披露了雷锋入伍波折、乔安山造成事故致使雷锋受伤及抢救、牺牲过程等鲜为人知的内幕,把一个活在普通人中间的雷锋形象真实地再现出来。书中还叙述了乔安山离开雷锋后在面对人生挫折和市场经济冲击下不改本色,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学雷锋做好事,把传播雷锋精神作为一生的事业。全书采用“口述”与“手记”相互呼应的写作方式,“口述”部分保留乔安山的叙述风格,具有地方特色,真挚感人;“手记”"部分为整理者在与乔安山接触中所看到、听到的及其体会、思考,文笔跳跃、冷峻,富有思辨性。全书约12万字,附有大量珍贵的图片。

《雷锋日记》发行内情

雷锋,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事迹之所以被广为传颂,与他牺牲前后对他的宣传工作密不可分:1963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分别为他题词,赞扬他的崇高精神;《接过雷锋的枪》、《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曾广为传唱;有关雷锋题材的电影、话剧、歌剧、相声、快板等文艺作品风行一时;《雷锋日记》和《雷锋的故事》一版再版,并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40岁以上的中国人恐怕都读过雷锋的日记,但是关于《雷锋日记》的出版发行过程,恐怕就知之甚少了。

  沈阳军区《前进报》与雷锋日记的首发

  雷锋出名的时间不是在他牺牲以后,生前他已经是个很有名气的人物了,被称作“东北的一团火”。

  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祖修是阅读、摘录雷锋日记较早的人之一。董祖修第一次接触到雷锋日记是在1960年10月。一天,《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向董祖修介绍了报社拟宣传雷锋的计划,并把5本日记交给他,让他看看能否摘录发表一部分。当时已是下班时分,董祖修接过雷锋的日记本,拿回家去,当晚便在灯下阅读起来。他打开1960年雷锋参军后新使用的日记本,一下子便被扉页上贴着的黄继光画像吸引住了。那是一张剪自画报的黄继光画像。画像上展现的黄继光,目视前方,颇具战场上仇视敌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雷锋在画像两侧空白的地方竖着写道:“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永远向您学习!”

  董祖修一本一本往下看。从雷锋那一篇篇充满着阶级爱憎的倾诉当中,从那一句句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的铮铮誓言当中,他深感雷锋绝非一般战士,而是一位真正把个人的苦同整个阶级的苦连在一起,把个人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连在一起,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先进典型。

  董祖修仔细琢磨雷锋日记中一段段颇具哲理性的话语:“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雷锋同志,愿你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愿你做温室中的弱苗”……

  第二天,董祖修向上级领导表示,日记完全可以摘登,他还想前往雷锋所在连队采访一次,或许可以得到更多更新的东西。嵇炳前欣然同意。董祖修来到运输连,雷锋正外出作报告不在连队。经人指点,董祖修在连队找到雷锋的一只小箱子,又发现了几册笔记本和一些在稿纸上写的哲言、诗歌……

  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长篇通讯,报道了雷锋的先进事迹。稿件还同时发给了新华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共青团员》、《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各报刊在发表时,标题都作了修改:《解放军报》(1960年12月13日)的题目叫《茁壮的新苗》,《辽宁日报》题为《红色的战士》,新华社发稿的题目是《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那时宣传调门最高的是《前进报》,沈阳军区还同时提出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口号。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雷锋牺牲前两年,他的名字就已经传遍了东北大地,在全国范围内,他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

  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以《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为题,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间的15篇日记,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这是最早见诸报端的雷锋日记,是作为宣传雷锋事迹的重要材料出现的。

  雷锋牺牲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把他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雷锋班”。1月20日,《前进报》又用了将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录发表了32篇雷锋日记,其中包括1960年发表过的15篇。此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的雷锋日记,均来自《前进报》。

  应当说,《前进报》给各报刊提供的日记摘抄,总的来说是准确的,是尊重雷锋原作的。但同日记原文相对照,《前进报》发表的日记也有个别变动之处。从《前进报》这方面来说,是从四开四版小报的需要出发,在文字上作了删节和压缩;而在选辑过程中,由于一时难以查实,编辑又将雷锋抄录报刊书籍的一些名言警句当作了雷锋自己所写日记的内容。

总政宣传部决定出版《雷锋日记》



周恩来在阅览《雷锋日记》

  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载雷锋日记摘抄之后不久,周恩来曾让邓颖超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说读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很感动,认为日记写得好。同时,邓颖超告诉吴冷西,总理好像在哪儿见过《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雷锋”的诗作,希望报社认真查实,搞清楚日记中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录别人的话,别人的话应注明出处。

  吴冷西很快把电话打到总政宣传部,总政又及时将电话打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沈阳军区政治部又将核实雷锋日记的任务,交给了《前进报》编辑董祖修。

  1963年3月中旬,董祖修接到核对雷锋日记的任务后,把当时军内外报刊上刊登的雷锋日记摘抄仔细查对了一下。《前进报》最初刊载时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报刊上,主要表现在:雷锋自己的话与雷锋摘录别人的话,没有区分开来,缺少必要注解。但总的来说,刊发出来的日记是忠于原作的。董祖修把查对结果如实作了汇报。军区政治部领导为了慎重起见,特派他和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徐文一同前往总政宣传部,以便及时把宣传中某些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

  当时,总政宣传部已初步确定正式出版《雷锋日记》一书。总政负责出版的同志的设想是这样的:在出版前言中,从正面说明这是依据雷锋日记的原文,对已发表过的雷锋日记进行详细校对,并增加了一部分新的内容而选辑成书的。这样,就可以借此机会把原来某些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使今后的宣传有个可靠的依据,使学习有个准确的版本。

  董祖修赴京的任务,是和总政宣传部的相关人员一起再次核实报纸上所刊登的雷锋日记。离开沈阳前,他把一份雷锋日记的完整抄件随身带到了北京,这让大家喜出望外。这本日记抄件成了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的《雷锋日记》的初稿。


拆开、装订、保存日记

  关于董祖修带到总政的日记抄件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在沈阳军区,核对过程中,董祖修曾经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过。为什么要拆开完好的日记本呢?当时完全是为了宣传报道的需要,为了让《雷锋日记》早日问世。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后,全国各地记者纷至沓来,到《前进报》要雷锋日记摘抄,有的执意要阅读雷锋日记原稿。为防止珍贵的雷锋遗物丢失,又能解决新闻宣传的需要,董祖修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然后组织人手前来抄写,抄完之后再装订上,当然,绝不能把日记本搞坏。

  当董祖修把这个想法向领导提出之后,领导开始有些犹豫,怕把雷锋遗物弄坏。但董祖修过去在军区印刷厂精装车间参加过劳动,知道这种用锁线机装订起来的本子,拆开之后是完全可以再按原样装订起来,而且会装订得很好的。因此,他向领导说明了情况并请他们放心,领导也就同意了。

  董祖修来到与报社同在一层楼上的军区文化部,请他们从军区文工团找来10位同志,以便帮助抄写。然后,董祖修把雷锋的日记本细心地拆开,一打一打地排列了次序,并加上了号码。

  大约用了两天的时间,雷锋日记(连同雷锋的笔记本里的少量日记)的整个抄写和初步校阅工作进行完毕。董祖修逐篇细读,订正了个别标点和文字。这样,一份完整准确的雷锋日记抄件,便在短短几天之内完成了,为《雷锋日记》的早日出版争取了时间。

  日记抄完之后,董祖修最关心的要算是装订日记本的事了。他请报社与军区印刷厂最熟悉的同志把拆开的本子亲手送到印刷厂装订。军区印刷厂对雷锋的遗物十分珍惜,他们特意请一位老师傅,按照精装的办法,把几册日记本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然后把封面粘好。日记本被带回来后,大家一看,不仅几乎和原来的一样,而且比原来的旧本子订得更结实了。

  不久,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

  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

  一张纸条与一段著名的“日记”

  1960年10月,董祖修到雷锋所在连队采访时,在雷锋的小箱子里发现了几册笔记本,这些本子上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日记。董祖修在阅读新发现的日记时,突然从打开的日记本中飘落下一张小纸条。他捡起一看,是雷锋的笔迹,上面写着: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

  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董祖修如获至宝,喜出望外。这四句话用春、夏、秋、冬四季作比喻,把一个革命者对待同志、对待工作、对待错误思想以及对待敌人所应有的正确态度,非常精辟地表述出来,是雷锋形象的真实写照,是雷锋精神的高度概括。他想,如果把这四句话,同雷锋的事迹结合起来宣传,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960年11月底,《前进报》在研究对这四句话如何处理时,董祖修以负责的态度说明了事实,肯定这是出自雷锋日记本中的一张纸条,而不是来自日记本身。大家认为,四句话虽然不符合雷锋日记的实际,但它并没有违背雷锋的生活实际,所以决定选用。在讨论中,有人认为其中的第三句,即“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同其他三句相比,末尾少了一个形容词,但是为了忠于原作,刊载时没有随意增加文字。

  1963年,董祖修等人在沈阳和北京校对雷锋日记的过程中,考虑到这句话在全国人民中的传播和影响,因此斟酌再三,最后还是确定把它保留,加在1960年10月21日的日记之后,中间加了一句连接词:“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

  《唱支山歌给党听》与雷锋日记

  1958年5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贯彻总路线的高潮,诗坛也被搅得沸沸扬扬。这时,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27岁的姚筱舟创作了一首3段12句的短诗。兴奋不已的他把署名“焦萍”的新作寄到省城,当年的5月26日,第8期的《总路线诗传单》上就刊登了他的这首诗,全文如下: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能生我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党号召我们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母亲给我一颗心,好像浮萍没有根;亿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

  不知从什么途径,雷锋在日记中摘抄了姚筱舟的这首诗。雷锋牺牲后,《前进报》把这首诗当成了雷锋的日记发表出来。雷锋摘抄的诗内容如下: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雷锋共对诗进行了三处修改:原诗中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成“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另一句“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雷锋又删除了诗中有关“大跃进”内容的最后四句。《前进报》刊登“雷锋”的这首诗后,其他几家报纸也作了转载。

  雷锋日记里的这首诗引起上海歌舞剧院朱践耳的注意,雷锋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这位音乐家。雷锋牺牲后,朱践耳为了纪念他,决定把这首“雷锋遗诗”谱曲成歌,以便传唱。受这首诗氛围的感染,擅长交响乐创作的朱践耳,特意把这首诗谱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曲调。朱践耳谱曲一气呵成,之后就把新作寄到了《文汇报》。1963年2月21日,《文汇报》刊载了这首新歌,并附有300字的“唱法说明”,标题也改成了《雷锋的歌——摘自〈雷锋日记〉》。这首歌曲的首唱者是上海歌舞剧院的任桂珍,后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西藏学生才旦卓玛也唱起了这首歌。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此歌,才旦卓玛也一举成名。历史在这里开了个玩笑,朱践耳最初谱曲的目的是为了纪念雷锋,才旦卓玛也是为了雷锋而歌唱,阴差阳错间,一首平凡的小诗因为雷锋而红遍全国。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21世纪的中国人应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如何建立具有独立思维品格的新经济人道德价值体系?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如何在新旧道德观的冲撞中求得调适与超越,以填补因体制转型和观念震荡而产生的道德隙缝?这是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试图回答的问题。作为经济学家,近年来在一些重要经济问题中颇有见地的资深学者,茅先生的书与一般教科书式的专著迥然有异。一是有特色,不是注解式的。该书是下功夫的研究成果,洞幽烛微,褒贬分明,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读后不仅增长见识,更给人以启示;二是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作者从经济学者独到的视角审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其新颖的观点建立在历史、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思考基础上,使该书拥有了多学科综合交汇的包融品格,深层次上回应了近年来对经济学者关于道德议论的指责;三是雅俗共赏。严肃的伦理学问题,难懂的经典命题,作者都以流畅的文笔作深入浅出的论述,在引经据典、诠释主题的同时作了通俗的分析,可读性强。

  本书讨论道德问题着重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简单逻辑来分析各种道德主张的矛盾性和一致性,指出每种主张隐含的出发点是什么,它可以推广到何种程度,其界限何在。道德说教之所以苍白无力就在于缺少理性分析。说教者板着面孔,说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主张,叫人觉得滑稽可笑。其实,道德问题中充满着引人入胜的矛盾论证,它一定会引起喜欢思考的人的兴趣。

  第二是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纯粹的形式逻辑里兜圈子。不仅报刊上有趣的新闻报道可以用作我们的素材,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越是熟视无睹的事,越能说明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对这类现象作深层次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并看出我们在朝什么方向来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

前言

第一章 道德的修论
   1.《镜花缘》里的君子国
   2.义务为群众做好事
   3.先拿大苹果,还是先拿小苹果
   4.为什么要克制私心?

第二章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道德、法律和利益
   1.善是什么?
   2.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3.“善行”与“德行”的区别
   4.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合法吗?
   5.道德有没有经济价值?
   6.损人不利己

第三章 祖先教给了我们什么?
   1.合作比不合作好——道德观的萌芽
   2.生存的艺术——自然经济下道德观的发展
   3.家庭——道德的起源
   4.残酷的“道德”
   5.文化是骨子里的东西
   6.公德和私德

第四章 金钱•权力——商品经济中的两大支配力量
   1.交换,它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2.君子与小人
   3.商人光荣
   4.析“金钱万能”
   5.好人一生平安
   6.既要平等,又要公平
   7.金钱的魔力

第五章 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1.职业道德
   2.商业道德
   3.劳动作为商品的道德意义——“老板”不等于“领导”
   4.天下没有白吃的饭——商品经济下的非交换关系
   5.寻找真君子:商品经济下的理想的道德
   6.从通货膨胀到社会贴现率
       ……

第六章 再造中国人
第七章 道德与快乐

附录

一位学者的深沉忧思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